正文 基於DEA的長三角城市效率研究(2 / 3)

二、結果分析

通過把《2011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裏的數據輸入到DEAP2.1軟件中計算,然後通過歸納得到2010年長三角21個地級市的城市效率: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第一,長三角地區整體的城市效率較高。作為全國城市發展較快且經濟、區位條件都比較好的長三角地區,其城市效率的整體水平較高,但是區域內部還是存在差異。21個城市隻有泰州、淮安的城市效率低於0.7;有9個城市的效率為1,達到了最優。

第二,上海作為中國經濟、貿易、金融中心,城市效率為1,達到了最優效率;省會城市效率較好,南京、杭州這兩個省會城市效率均為1,也達到了最優;經濟發達地區城市效率較好,如經濟水平較好的蘇州綜合效率為1,寧波的效率為0.902,而經濟水平較差的淮安則為0.672。

第三,從省份來看,江蘇的城市綜合效率中,蘇南高於蘇中,蘇中又高於蘇北,沿江地區高於內陸地區,且呈現以上海為中心向內陸遞減的趨勢。比如,蘇錫常位於蘇南、有鐵路通過並且緊靠上海,城市效率均為1;淮安位於蘇北的內陸且距上海這一輻射中心較遠,所以城市效率僅為0.672。形成這種格局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其城市效率低,很難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而且區域經濟水平落後,區位與區域優勢不明顯,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水平受到多種條件的製約。同時,像上海這種大城市其有效輻射對於促進中小城市的發展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江蘇省城市效率基本符合“城市規模效率梯度”,即城市效率隨著城市規模的增加而提高,這是由於產業發展和人口規模集聚的效應是積極的,城市達不到一定的規模,其產業競爭力、經濟總量優勢、經濟吸引和輻射能力以及主導產業的帶動力都難以體現出來,因而就難以發揮城市的功能。

浙江的情況與江蘇類似,城市效率也是呈現浙東北地區優於浙西南,沿海好於內地,鐵路沿線好於非鐵路沿線。

三、影響城市效率的因素

(一)城市規模

一般而言,城市規模越大,城市效率也越大,這種現象被稱為“城市規模效率梯度”,它說明產業和人口規模集聚的效應是積極的。城市的規模一般由常住人口、建成區麵積、第二三產業產值、公用設施水平、經濟輻射範圍等表示。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城市規模較大,人口較多,產生良好的集聚效應,所以城市效率也較高,發展較為迅速。由於大城市具有完備的教育、行政、醫療、文化、交通體製,以及良好的學校、醫院、公司、公共設施,因此有強大的吸引力,吸引各地各階層的人口彙集於此,從而推動社會商業、服務業的繁榮。同時,高校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優質的畢業生又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高素質的勞動力。種種因素綜合在一起,最終形成馬太效應,窮者越窮,富者越富,大城市不斷膨脹,小城市越來越陷於邊緣化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