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DEA的長三角城市效率研究(1 / 3)

基於DEA的長三角城市效率研究

學術爭鳴

作者:劉洋 許璐 陸軍文

摘要:本文首先對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進行了簡單介紹,然後利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方法,以長三角地區為研究對象,定量研究了長三角2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市轄區的城市效率,並對結果進行了分析,最後探討了影響城市效率的幾個主要因素。

關鍵詞:城市效率數據包絡分析長三角市轄區

所謂城市效率是指城市在單位時間內(1年)的單位投入(人力、財力和物力),創造或增值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價值量。中國即將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但長期以來,中國城市的“發展”被等同於“增長”,城市發展被片麵地理解為城市經濟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和等級的變化等。然而,城市是一個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等的複雜係統,如何提升其運行效率,才是提高城市發展水平的關鍵。城市發展效率是衡量城市投入要素資源的配置狀況、運行態勢和經營管理程度的重要指標,提高城市發展效率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決策。

一、DEA模型方法與指標數據

(一)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範圍是長三角地區地級市的市轄區。長江三角洲是長江中下遊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擴容後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共有30個城市,麵積21萬平方公裏,人口1.59億。這個都市群彙集了產業、金融、貿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實力,對於帶動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連接國內外市場,吸引海外投資,推動產業與技術轉移,參與國際競爭與區域重組具有重要作用。長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區域又是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中國的“金三角”。由於長三角地區城市發展的水平相對較高,且彼此差異較小,所以該區域具有可比性,這符合數據包絡分析應用中的可比較原則。同時,長三角作為全國的發展重心,其城市效率的高低對於全國城市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故本文最終選擇此區域作為研究對象。由於數據等原因,本文最終選擇上海、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衢州、舟山、台州這21個地級市的市轄區作為研究對象。

(二)DEA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簡稱DEA,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A. Charnes和W. W. Cooper以及E.Rhodes於1978年提出,是一種衡量效率相對有效性的重要的非參數方法。其原理是通過保持決策單元的輸入或輸出不變,借助數學規劃方法確定相對有效的生產前沿麵,將各DMU 投影到DEA 的生產前沿麵上,並通過比較各DMU 偏離DEA 前沿麵的程度來評價其相對有效性。在處理具有多投入、多產出指標的同類型部門間的效率問題時,DEA 具有明顯的優勢。DEA作為一種有效性評價方法,多年來一直為廣大理論和應用工作者所矚目,應用上已廣泛深入到各個領域。目前,已經研究出多種DEA模型,如CCR、BCC等。本文采用投入導入型的BCC模型來定量研究長三角21個地級市市轄區的城市總效率。

(三)指標的選擇

城市效率內涵豐富,簡單講,城市就是一個多投入、多產出的生產係統,城市效率是城市運行中的整體效率,因此,評價城市運作效率應該把多種產出與多種投入進行對比,考慮其綜合效率。目前關於城市效率的研究重點多放在經濟效率的研究,本文在以往經濟效率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生態環境、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等要素,以更全麵地反映城市效率的內涵。本文根據DEA係統科學、係統、可操作性等原則,最終挑選了市區的城市建成區麵積(土地投入)、市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支出(資本投入)、市區在崗職工平均人數(勞動力投入)這3個要素作為投入;把市區GDP(反映城市經濟規模和實力)、市區年末居民儲蓄(反映居民生活和經濟效益)、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金額(反映社會消費水平和社會福利)、市區綠地麵積(反映城市生態環境的狀況)4個要素作為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