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某武警戰士在探家的汽車上,突遇兩名持刀歹徒對一個姑娘非禮,威逼其交出錢財,眾人皆作看客。戰士見狀,靈機一動,對眾人說隻要幫忙抓住歹徒,情願出五百元錢。眾人聞聽,齊心協力幫助戰士把歹徒捆綁起來,送交公安機關。姑娘得救了,輾轉打聽到戰士的所在部隊,要為他請功。可有人說,他一沒流血負傷,二沒付出代價,不應算英雄。部隊首長發動戰士討論:用計擒敵算不算英雄?討論結果:用計擒敵亦英雄。該戰士榮立三等功。
通過這件事,使我聯想到古代的一則故事。一位擅長口技的老人正在睡覺,忽見四個膀大腰圓的盜賊前來行竊。他勢單力薄,擒敵有困難,便從窗口躍出,守在門口,動用口技,一會兒裝老人聲音;一會兒裝青年聲音;一會兒裝婦女聲音;一會兒又是孩子聲音,顯出盜賊已被包圍之勢,然後命令他們一個個背著手走出來,束手就擒,押送官府。兩個故事雖然發生的年代不一樣,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實生活中,隨時都會遭遇突發事件,如何冷靜地處理和應對,確是一件至關重要值得思考的問題。
用計策擒敵,可以避免流血和衝突。歹徒窮凶極惡,狗急跳牆,倘若硬拚,定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巧妙用計,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
我們說,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衡量一個人是否具備英雄的品質和資格,關鍵看他在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的緊急關頭,能不能拋棄私利,見義勇為,舍生忘死,挺身而出。隻要動機和效果是好的,用計擒敵又何妨?
199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