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吃頓憶苦飯如何(1 / 1)

日本的一些學校,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忘本”這一通病,定期讓學生吃憶苦飯。誰若不吃,將受到鞭笞和懲戒,結果沒有一個學生敢違令的。看罷這則報道,不禁令人感慨係之。

其實,追溯起來,吃憶苦飯,我們可以不無自豪地說,那曾是中國的“專利”或“國粹”。曾幾何時,憶苦思甜,吃憶苦飯,在那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是那樣風行,在幾代人的心靈中鐫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當時“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勿庸置疑,那是當時政治運動的產物。那粗糙的糠餑餑、寡淡的野菜湯,至今仍鯁骨在喉,經久不忘……

每一個民族都有一本血跡斑斑的苦難史。今天舊話重提,並非是讓人們放棄優裕的生活,群起去大嚼特嚼那“憶苦飯”。君不見,學校集中吃早點,學生不愛惜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門旮旯、校園外扔的到處都是油條、炸糕、饅頭……一位養豬專業戶與某學校訂立合同,每天去學校撿拾學生們扔棄的早點,可見浪費現象的嚴重,令人痛惜,令人擔憂。隨便問問幾個學生扔掉早點的原因,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愛吃!”

嗚呼!精米白麵不愛吃,還想吃什麼?

無獨有偶。一所學校組織學生清明節去掃墓,幾裏遠的路程,幾位學生竟讓家長去送。不僅如此,在瞻仰烈士墓時,有的學生竟嘻嘻哈哈,打逗笑罵,與靜穆、莊嚴的陵園氣氛極不協調,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這種現象令許多有識之士極為憂慮:這一代人能否承擔起我們的事業?

我們說,對新一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吃頓憶苦飯,隻是個形式,旨在教育他們銘記老一輩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使他們也體味一下在那暗無天日的舊社會中廣大勞苦大眾所受的饑饉和貧困,牢記苦難的曆史,備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讓他們明白今天的好日子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新一代,有責任和義務使我們的社會主義的江山一代代延續下去,而不是終止或斷送掉,這是一個嚴峻而深刻的課題。

誠然,新的一代沒有經過淒風苦雨、艱辛歲月的磨難,也沒有經過槍林彈雨、前赴後繼的考驗,更談不上下鄉插隊、蹉跎歲月的磨礪。愈是如此,愈應讓他們補上這一課,從思想和靈魂深處認識到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戰勝外來之敵、戰勝自我的有力武器。

近日欣聞,許多小學校裏推出了“雛鷹計劃”,以此磨練青少年的意誌和毅力,這是一件善舉,是一項浩繁的工程。這使我想到動物界中的貓頭鷹在其雛鷹剛能自食其力時,便將其逐出家門,以求“獨善其身”,自立於世。我想,我們人類不妨借鑒一下這個辦法。

199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