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祥瑞流程最為嚴謹
並不是每個在執政合法性上存疑的皇帝都會熱衷祥瑞,通過玄武門之變上台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例外。
與曆史上眾多開國帝王一樣,唐高祖李淵曾不斷利用圖讖、祥瑞為自己營造輿論。起兵初期,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就曾獲一龍形青石,上書“李淵萬吉”。但李世民即位後,稱真正的祥瑞就是政治清明。其子唐高宗深受李世民影響,也很少接受獻瑞。
唐代政治製度發達,祥瑞管理體係也相當完備。唐律對祥瑞的奏報做了明確規定,形成了固定的儀製令,還有一套由地方到中央、由下到上的奏報程序。《唐律疏議》對詐稱祥瑞的行為也做了規定,“諸詐為瑞應者,徒二年”。
在經曆了武則天當政時的獻瑞風潮後,此後幾任唐皇也熱衷祥瑞。唐玄宗曾大興祥瑞,名臣張說就留下了不少祥瑞頌,他早在武則天時代就是撰寫祥瑞賀表的高手。唐代祥瑞賀表的書寫有固定程式,作者大都具備極高的文學素養,韓愈所作《賀慶雲表》便是一例。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唐代宗均利用祥瑞提升民眾信心。
但唐代宗之後的幾任皇帝又開始下詔罷奏祥瑞。唐德宗執政期間,鄂州觀察使何士斡曾獻白鹿,唐德宗不納。唐憲宗即位後,下詔稱“所有祥瑞,但令準式申報,有司不得上聞”。
唐昭宗執政時,曾有紫氣出於昭德殿東隅,太監還尋得金龍子一枚,群臣稱賀。唐昭宗稱“朕不以金龍為祥瑞,以偃息幹戈為祥瑞。”唐朝中後期皇帝不喜祥瑞的原因有二:一是國力衰弱,無法大興祥瑞,二是通過罷祥瑞,體現對人道的關注。
唐朝曾有一次重要的思想大討論。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都結合曆史或政治問題闡發了“天人之際”的論題,讚揚“人道”而摒棄“天道”,主張天道與人事無關的“自然之說”,抨擊天人感應說。
滿洲統治者入鄉隨俗酷愛祥瑞
滿人以少數民族身份奪取政權,對合法性問題也十分在意。《清史稿》裏的祥瑞記錄數不勝數,每個皇帝出生時都有異征。五色祥雲的祥瑞,自順治至乾隆年間共出現36次。順治至康熙年間,真龍則出現了24次。
清朝最不在乎祥瑞的皇帝是康熙,《清史稿》中有多次康熙拒絕獻瑞的記載。比如於成龍曾獻嘉禾,康熙認為“今夏幹旱,幸而得雨,未足為瑞也”。他閱讀史書時,也對曆代王朝的各種祥瑞提出質疑。但在他之後,雍正因為執政合法性問題而熱衷祥瑞,再之後的乾隆更是祥瑞愛好者。
也是在清朝,號稱最吉天象的“五星連珠”頻頻出現。這個著名祥瑞在清朝以前的曆史上也不多見,康熙讀史時曾這樣批注:“五星行於天,度數不同,遲速各異,何由聚於一宿,雖史冊書之,考之天文,斷之以理,終不可信。”
但在康熙之後,五星連珠反倒頻繁起來,他的子孫們顯然無視“終不可信”的批注。《養吉齋餘錄》記載:在雍正三年二月二日庚午,乾隆二十六年正月辛醜午時,嘉慶四年四月已醜,道光元年四月辛已,都出現了此天象。
五星連珠指金木水火土五星聚在天空一方,本是正常天文現象,可百年間竟出現四次,這就是人為虛構。
清亡之後,祥瑞並未隨之消亡。袁世凱複辟帝製時,江西宜昌一具早就存在的無頭恐龍化石被寫進遊記,發表於雜誌,當地官員還電告北京,稱“有了祥瑞,石龍現身”。更荒唐的是,北京周邊鬧了蝗蟲,有官員說捕來的蝗蟲頭上都有“王”字。
(高欣薦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