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華名師的夫人們(1 / 2)

清華名師的夫人們

往事

作者:章詩依

苦難不但沒有擊垮教授夫人們,相反,她們都是相夫教子的好手。

清華教授,特別是那些名師的夫人們,在動蕩、苦難的歲月裏與她們的丈夫共命運,她們的人生篇章同樣曲折斑斕。

宗璞先生曾說:“儒家人格的最高標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來形容中國婦女的優秀品質倒很恰當。”清華名師的夫人們每個人都在印證宗璞先生的這句話。

苦難風流

抗戰爆發前的清華園,在清華子弟的回憶中,許多地方草高林密,燈影稀疏,夏夜裏蟬鳴蛙叫,孩子們或上樹粘知了,或下河摸魚蝦,充滿田園野趣。

然而,日寇入侵,山河變色,清華與北大、南開大學一道撤退到大後方,組成西南聯大。整個八年抗戰中,西南聯大弦歌不輟,教學與科研不但沒有停頓,相反取得許多成就。這背後,教授夫人們的貢獻非同小可。

抗戰末期的1943年,物價飛漲,為了彌補家庭開支入不敷出的局麵,校長梅貽琦的夫人韓詠華、潘光旦教授夫人趙瑞雲、袁複禮教授夫人廖家珊,合作生產小食品出售。三人的分工是這樣的:米粉、食用色素等原料由趙瑞雲經辦,廖家珊家為作坊,韓詠華負責銷售,她提著籃子到廖家取貨,視銷售情況,每周一兩次送到冠生園食品店寄賣。她們把產品起名為“定勝糕”,喻抗戰一定勝利之意。“定勝糕”持續生產了兩年,直到抗戰勝利,對三個家庭顯然在經濟方麵有所補益。

其實,除了“定勝糕”,國難下的教授夫人們,還自創了一些“品牌”以克服艱難的環境,比如“三姐妹”牌童裝。

西南聯大土木工程係教授吳柳生的夫人陳滌,出生於杭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任杭州法院院長。陳滌極有繪畫天賦,父親經常帶她向名家學畫。

西南聯大歲月,陳滌從一個嬌妻迅速成長為能吃苦耐勞、錦心繡口的母親。為了省錢,孩子們的衣服都是陳滌自己做的,她學會了納鞋底、做鞋子。當時,教授夫人們都在想辦法幫先生掙錢。陳滌想到了做童裝。她自己設計,自己製作,然後拿到店中寄賣。因為家中有三個女兒,吳柳生將童裝命名為“三姐妹”牌,還刻了印章。“三姐妹”童裝設計新穎別致,供不應求,大大改善了一家的經濟狀況。

陳滌的經曆幾乎是全體教授夫人們的縮影。這些夫人們,大多出身書香門第,沒有吃過什麼苦。如果沒有抗戰,優越的清華園生活將被舒適、寫意地延續。然而,國難當頭,教授夫人們鮮有驚慌失措者,而無不咬緊牙關從容應對。

清華工學院創始者顧毓琇在抗戰爆發後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身居上層,但清廉自守,加之子女眾多,家境同樣緊張。他的妻子王婉靖出身書香世家,是王羲之第67世女孫。她精打細算,不但種菜、種玉米、還養雞、養鴨、養羊、養豬以補貼家用!

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周先庚1931年到清華大學心理學任教授時隻有28歲,妻子鄭芳,出身於江蘇盛澤鎮著名的鄭氏家族,畢業於燕京大學,中英文水平俱佳。西南聯大時期,周先庚任心理學係主任,要講授六門心理學課程,同時在昆華師範學院兼課,同聯大其他教授家庭一樣,家庭重擔幾乎全部壓在了妻子的身上。

鄭芳很快就顯示出了“文武全才”。當時,生了孩子後的她沒有奶水,為了保證幾個孩子的營養,鄭芳在勝因寺外的一家農戶寄養了一頭母羊,周家的幾個孩子都是喝羊奶長大的。

從1944年開始,鄭芳還開始給報刊寫稿,主題集中在婚戀與家庭及兒童題材上,在當時頗受好評,稿費則補貼了家用。

令人驚歎的是,苦難不但沒有擊垮教授夫人們,相反,她們都是相夫教子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