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48年的外灘踩踏事件(1 / 2)

1948年的外灘踩踏事件

往事

作者:沙青青

清早5點一過,黑壓壓的人山人海,就從四麵八方蜂擁中央銀行,爭取優先兌換。頓時萬頭攢動,水泄不通……每天被擠死踩死擠傷踩傷的,隨處可見。

1948年12月23日,上海外灘。

遠遠望去,人山人海,道路不通。為了爭取每人可認購一兩黃金的機會,男女老少冒著淒風苦雨,不顧冬寒襲人,死死守在銀行門口。

更嚴酷的考驗是在人群中被擠得死去活來,毫無章法的人群幾度讓秩序瀕於崩潰。

“軋金子”

當時內戰正酣,麵對貶值近千倍、業已宣告“破產”的金圓券,黃金自然是亂世裏真正靠得住的硬通貨,無論是公司職員還是販夫走卒,都想盡辦法兌換黃金,這類行為在彼時的上海灘也被稱為“軋金子”。

那時正在上海遊曆的著名法國攝影家亨利·卡蒂爾-布列鬆特地跑去外灘銀行,拍了一張流傳至今的攝影作品《軋金子》,照片裏的民眾,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如“貼大餅”般緊緊擠在隊列中,眼神一律定格於遠處的銀行。

用時任上海市長吳國禎的話來說,當時的情形是:“當通貨不穩定時,人民總會試圖抓住一些價值穩定的東西,所以中國在那些日子裏,人們都爭先去弄外彙和金條。”

盡管有此預期,但吳市長麵對躁動不安的市民,同樣陷入無奈,隻能坐視一場又一場悲劇的發生。或亦如1947年7月美國《生活》雜誌所形容的那樣:“當上海市長是世界上最艱難的一份工作。”

1949年新年前夕,這位幹著“最艱難工作”的上海市長,迎來了任期內異常糟糕的一天。1948年12月24日,擺在吳國禎辦公桌上的報紙頭版標題是——“一兩黃金七條性命,上海外灘演出巨大慘劇”。

戒嚴失靈

慘劇發生在12月23日。這一天是上海市民存兌黃金的第二次申請期。當時,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郵彙局、合作金庫分庫共6處分別發放黃金存兌申請書。在黃金即將全部撤出上海的傳聞籠罩下,560萬市民幾乎都騷動起來,原本就摩肩接踵的外灘各大銀行門外,又迎來一波波人潮。

早在前一天(22日)下午5點,外灘各家銀行門口便已開始聚集大批市民。至當晚8點,雖然天上飄起陰冷的冬雨,外灘一帶仍然人頭攢動。

全市警察如臨大敵,曾幾次試圖驅散聚集的人群,但人們異常頑固地紮在各大銀行前,即便一度被驅離,馬上又會在之前的“陣地”重新集結。無計可施的軍警當局隻能宣布南京路、外灘、四川路及四馬路(今福州路)臨時戒嚴,然而仍不能阻止市民湧來。

當晚外灘及附近地區交通已陷入癱瘓,附近銀行、公司的職員無法正常下班,甚至一度被堵在辦公樓內無法出入。

午夜時分,在全副武裝的保安警察的監視下,在風雨飄零中,將近7萬人在外灘度過了不眠之夜。

7人死亡,50多人重傷

12月23日淩晨四五點,聽聞外灘擠兌人潮蜂擁的信息後,市民愈加恐慌。擔心手中的金圓卷淪為廢紙,更多人湧向外灘。

上午銀行即將開門時,苦苦等待一夜的人群瞬間爆發。現場負責維護治安的500餘名警察,漸漸無法招架失序的人潮。

時任上海警察局長俞叔平緊急趕往現場,但無法阻遏形勢急轉直下。

銀行開門後,為了向前多進一步,排隊者之間大打出手,甚至向執勤的警察揮出老拳。民眾衝進銀行大門,以至於砸破門窗,銀行裏的鐵欄頃刻間被推倒在地。糟糕的是,同時被推倒的,還有裹挾其中排隊兌金的普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