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代》影視改編的多重互文分析
風格與特色
作者:葉禹彤 張玉勤
[摘要]在新文化消費時代下,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被改編為商業電影,改編後的電影受眾更為廣泛,顯得更加生動新穎,使受眾能夠從多重感官上獲得審美愉悅感。而《小時代》係列作品所引起的關注和熱議,讓我們看到了它對“多重互文性”的典型呈現。本文從《小時代》電影改編過程中的語圖互文以及改編後產生的多重互文關係進行分析,重視受眾的“讀者”視角,從而全方位地進行理論關照,以期推進影視改編研究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影視改編;《小時代》;語圖關係;互文性
基金項目: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語—圖’互文傳統研究”(項目編號:11BZW005);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古代戲曲插圖本‘語—圖’互文研究”(項目編號:10YJC751125);江蘇省高校哲社項目“明刊戲曲插圖本‘語—圖’互文現象研究”(項目編號:2010SJB750009);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資助項目。江蘇師範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一般項目“文學作品影視改編中的語圖關係研究”(項目編號:2013YYB082)。
在新文化消費時代下,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出現,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與文學的結合大大地提高了人們單純閱讀的審美享受。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已成為一種風潮,而人們對影視改編的津津樂道也證明了麥克盧漢曾經說過的:“隻有一種媒介成為另外一種媒介的內容,它的效果才強大而持久。”[1]而2013年夏季熱映的兩部電影《小時代1》和《小時代2》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與熱議,創造了低成本國產影片高票房的又一大奇跡。《小時代》的成功具典型性,它講述了新文化消費語境下,青春、夢想和友誼的故事。《小時代》作為一部高人氣暢銷小說,不僅有電影版,還有漫畫版以及電視劇版,這使得《小時代》係列產品成為“互文”一詞的最好詮釋者。本文以《小時代》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入手,分析其語圖轉化的互文規律以及產生的多重互文性。
《小時代》小說與電影的語圖互文
(一)語圖轉化及語圖對應
“互文本性”最初由茱莉亞·克裏斯蒂娃提出,她認為的“互文本性並不是指一個文本與另一個文本之間的表麵關係,而是根本廢除了文本的自足性,把它看做是一個開放的語義場,在所有的詞語、句段、表述引發的各種互動和對話中,不斷地進行著意義的生產。”[2]影視改編是將語言文本轉化為有聲音的圖像文本,轉化後語言文本和圖像文本之間存在著互文性。《小時代》的語言文本中呈現了一個奢侈的消費世界,書中以顧裏為代表的人物,陷入了LOGO崇拜,成為星巴克、卡地亞、LV和PRADA等品牌符號的追逐者,並通過對這些品牌符號的占有確認自己的身份和意義,確認自己從屬於什麼群體和區別於什麼群體。雖然在轉化為圖像文本過程中去掉了很多語言文本中的品牌名稱,但是原著中描繪的奢華世界還是在影片中得到更具美感的呈現。原著語言文本中對繁華都市上海的描繪,在電影中轉化為一幕幕美麗的上海夜景畫麵和襯托人物的部分街景,影片中人物所到之處盡顯奢靡:顧裏家豪華的更衣室以及無處不在的奢侈品、麗思卡爾頓酒店天台、東方明珠下的遊泳池、外灘悅蓉莊TOPS PUB、宮洺的住宅整棟的玻璃陽光房。這些高檔場所、住宅,同時襯托著一大群衣著光鮮的俊男美女和一大堆高檔昂貴的奢侈品,構成了一幀幀精美、時尚、夢幻的畫麵。
海德格爾指出:“根本上世界成為圖像,這樣一回事情標誌著現代之本質。”[3]所謂“世界成為圖像”,是說人們通過圖像化的方式來建構我們生活中的世界,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審美化”其實就是“圖像化”。從審美這一意義上來說,《小時代》從語言文本到圖像文本的轉化是非常成功的,它通過具體可感的有聲音的圖像,構建了一個個如詩如畫如夢的場景,語言文本中的虛擬人物也在圖像中變成了現實的人物,作品因此被賦予了生命力和震撼效果。《小時代》的圖像呈現,使觀影者借助生理、感官直接獲得的愉悅感來達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並且使受眾的審美從抽象轉為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