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常見病藥膳食療(六)(1 / 1)

常見病藥膳食療(六)

樂活

作者:乾人

胃痛(慢性胃炎)

胃痛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症,中醫稱之為“胃脘痛”,一般可分為胃寒痛、胃熱痛、氣虛胃痛、陰虛胃痛、氣滯胃痛、血瘀胃痛。這幾種類型的胃痛,基本上可以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下垂等引起的胃痛。

食療原則:

應根據中醫理論,分辨胃痛的類型,選擇適合自己病症的食物。

胃寒痛表現病症為:胃部冷,遇寒即發或痛加劇,或泛吐清水,喜暖熱,或四肢發涼,舌苔薄白,宜選用具有溫散寒的溫熱食物,忌吃寒涼性生冷食物。建議食用生薑、橘皮、羊肉、丁香、花椒、紫蘇等。

胃熱痛表現病症為:胃部有灼熱感,或飽脹感,有時伴有口幹口苦,或口氣重,舌苔黃膩,宜選用寒涼性食物,忌食肥甘厚味、油煎油炸及辛辣香燥之物。建議食用白蘿卜、荸薺、西瓜、蘆根、茅根、芹菜、絲瓜、苦瓜、麥冬、冬瓜等。

氣虛胃痛者,表現為胃脘隱隱疼痛,按之痛減,進食後疼痛可緩解,饑餓則痛發,舌淡苔薄,宜多吃補氣養胃食物,忌吃生冷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議食用紅棗、糯米、牛肉、黃芪、雞肉、黨參、香菇、蘑菇、鯽魚等。

陰虛胃痛者,表現為胃部嘈雜痛,無泛酸水,口常覺幹,舌苔少或無舌苔,宜吃酸性、甜味食物,忌吃香燥辛辣之品。建議食用烏梅、西紅柿、麥冬、沙參、鴨肉、鴿肉、蜂蜜、檸檬、木耳等。

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屬於中醫的胃脘痛範圍。

猴頭菇雞片

猴頭菇100克,雞肉150 克。猴頭菇、雞肉分別洗淨,切片;雞肉加少許油煸炒,加適量黃酒、蔥薑,炒勻;然後放入猴頭菇炒熟,適量調味即可。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有助於提高免疫力,修複潰瘍。

卷心菜燜牛肉

牛肉500克,卷心菜250克。牛肉洗淨切片,加植物油煸炒,加黃酒、蔥薑炒勻;置砂鍋內,加適量水煮熟;將洗淨、切碎的卷心菜放入砂鍋內,同煮熟爛,適量調味即可。益脾和胃,促進潰瘍愈合。

砂蔻魚湯

砂仁3克,豆蔻3克,河鯽魚500克。鯽魚去鱗洗淨,鍋內放少量植物油稍煎,加料酒、水煮沸;加入砂仁、豆蔻煮熟,加調味料煮沸即可。益脾開胃,行氣寬中,適用於脾胃虛弱、乏力、氣滯脘脹者。

陳皮豆腐

豆腐250克,陳皮6克,白扁豆15克。白扁豆加水浸泡後煮熟,豆腐洗淨切塊,置砂鍋內,加適量水,放入白扁豆、陳皮煮熟,適量調味料即可。適用於脾虛氣滯者。

(本欄目由上海藥膳協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