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姆媽和李家伯伯看病的故事
樂活
作者:楊秉輝
王家姆媽今年八十高壽,不但有糖尿病、高血壓,心髒也不大好。不過,老太太是個樂天派,認為人老了,身體這部機器也老化了,有點毛病是正常現象,隻是要常看醫生,該檢查的檢查,該吃藥的吃藥。不過,看醫生一定要看專家,用老太太的話說,叫“看病的事推板(滬語,“馬虎”之意)不起”。老太太腿腳不方便,每個月看兩次病,必須子女陪同,打車去一家大醫院。好在現在專家號可以網上預約,小女兒精通電腦,每次都會先約好一位內分泌專家和一位心髒病專家,且都是老太太很熟悉的醫生。見了專家其實話也不多,專家問了幾句,說“蠻好、蠻好”,配些藥就行了,但老太太信得過。隻是專家的病人太多,要等,雖說是事先預約了,但人家約得更早。加上又要看兩個科,每看一次病,半天是少不了的。子女們陪著,對老母親不敢有怨言,隻是抱怨醫院“看病難”。
李家伯伯最近去了一趟南方,他在南方海邊買了房子過冬,屬於候鳥式養老。氣候好極了,隻是比較寂寞,跟當地的老廣談不大來,於是想到請幾位老朋友來住一段時間,大家開心。李老伯、張老伯、趙老伯應邀,但老太太們都要在家照顧孫子,走不了。於是三老頭相約,買了高速列車票,脫離了老太太們的“管製”,一路上“高歌猛進”,其樂無窮。在南方住了半個月,自是快活,姑且不表,“生猛海鮮”實在是吃了不少。雖說是老朋友,也不好意思過多打擾,半月之後打道回府。李老伯回來後總覺得胃部不舒服,於是去了某大醫院,看了消化科專家。老伯唯恐專家不夠重視,自然把病情朝重裏說些,說是胃不舒服,胃口也差些,人好像也瘦了點。專家對胃腸道癌症有所研究,還在國外的醫學雜誌上發表過關於胃癌的論文。一聽馬上警覺起來,認為要做胃鏡檢查。老伯一聽要做胃鏡檢查,也暗自吃驚,怕真有事,但又怕“插管子”。幸有病友告知,隻要另付麻醉費,可做“無痛胃鏡”。李家伯伯隻好依言,在不知不覺中做了胃鏡檢查,結果隻是“輕度淺表性胃炎”而已。專家開了胃藥,隻吃過一次,也就好了,隻是醫保的、自負的錢花了不少。李老伯感到報紙上說“看病貴”,這話真是不假。
兩個病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老人們常遇到的再普通不過的例子。這樣“看病”,也的確難點、的確貴點。
叫這些醫院再改進,應該的。不過也難了,最好是看專家不用等,病人太多,哪來那麼多專家?“胃不舒服、食欲下降、人也瘦了”,就開點藥?萬一是胃癌怎麼了得?做胃鏡檢查、有不用付麻醉費的,便宜多了,隻是檢查時有點不舒服。
怎麼辦呢?換一個場景。
王家姆媽所住的社區有個診所,規模不大,也就六七位醫生,都不是什麼專家,叫“全科醫生”,據說什麼病都看。他們是專門為這片社區居民服務的,雖說不一定是隨到隨看,但看病不用預約,也基本上不用排隊久等。別以為他們隻會看感冒、腹瀉,還真是什麼病都看。像王家姆媽的糖尿病、高血壓、心髒問題,要驗個血糖、量個血壓、做個心電圖之類他們能做,吃的藥要調整調整,他們也會。別看他們不是什麼專家,他們也是醫科大學畢業後,又經過了3年的培訓,成了合格的全科醫生,才分配來社區診所服務的。雖說他們不做大手術、也不“放支架”,他們的學問叫“慢性病管理”,傷風感冒、腸炎腹瀉固然看,長個瘡、生個癬也治,得了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癌症、老慢支、肺氣腫、痛風、關節炎等疾病的患者,除了有的要做手術、放支架外,其實需要的幾乎都是持續終身的醫學照顧:比如調整藥物、預防並發症、營養指導、心理調適等,即“慢性病管理”。這恰恰是全科醫生的主業和專長。這些病人隻要經過治療,病情穩定後,都可以由他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