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家姆媽和李家伯伯看病的故事(2 / 2)

王家姆媽帶著“不太相信”的心情,到社區診所試了一試。在診室外麵坐了一會兒,一位年輕的女醫生就來招呼她了。女醫生隻有二十六七歲的樣子,看了她的病曆,量了血壓,又聽心髒,王家姆媽這才想起:看心髒科專家門診,專家們並不給她量血壓,隻是問她血壓還好嗎?也不是每次都聽心髒的,說明這年輕醫生“還仔細”,問過吃藥的事又問吃飯的事了,還告訴她:“想吃點水果也行,隻是量不要太多”,配了常用的藥,還關照:“有什麼不舒服,隨時來”。這下子王家姆媽“服貼了”。後來又聽說69號裏的“大塊頭”,覺得心裏不舒服、左邊手臂疼,就是這位年輕的女醫生看出來是心肌梗死,馬上聯係送醫院,保住了性命。從此,王家姆媽認定了這位年輕的女醫生,不去大醫院看專家門診了。還隔三差五地往診所裏跑,這會她不嫌腿腳不方便了,一則是因為近,再則她要去打聽人家有沒有對象,心想她那小孫子也該成家了。

全科醫生,在國外或境外又稱“家庭醫生”。顧名思義,他們是你家庭的醫生,因為他們在社區、在你家門口給人治病,看病應該是不難的。病人為什麼要舍近求遠到大醫院找專家看病呢?主要是對社區的醫生不放心,其實李家伯伯對專家也沒徹底放心,他不也把病“朝重裏說”嗎。一個老人,突然感到胃不舒服,加上李老伯還說不太想吃東西、人也瘦了一點,專家能不考慮到胃癌的可能性嗎?專家門診是“一次性”的,病人不掛他的號,他就沒法繼續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隻好把要做的檢查都做了,也算對病人盡了責任。胃鏡檢查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專家自然建議做胃鏡檢查。李老伯怕“插管子”不舒服,隻好做“無痛胃鏡”,又多花了些錢。幸而尚無大礙,醫生開的胃藥,“隻吃過一次,也就好了”。一個並無大礙的病,費了事、也花了錢,該怨誰呢?

李家伯伯實在應該先看全科醫生,對於一般常見病,全科醫生都能處理。假設李老伯去他家社區診所看全科醫生,那應診的張醫生就住在附近,平時也常見麵的。一見麵張醫生就看出來,李老伯好象清瘦了一些,便問道:“最近忙什麼啊?”說是去了南方老朋友家,應酬不少,最近胃還不太舒服,就想吃點清淡的(注意不是“不太想吃東西”)。張醫生查了一下李老伯的身體,又問了問大便的顏色之類,便道:“沒事,給你開點消化藥吃吃。”李老伯倒也定心了。張醫生又說:“若是不好,再來啊(這叫‘隨訪’,全科醫生的法寶)。”又過了幾天,李老伯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了,也不去“隨訪”。張醫生卻記得這事(這是全科醫生的本事,專家沒的),下班時碰到李太太,便問“老李好些嗎?”回答是:“好了,沒事了。”這回李老伯隻花了幾塊錢,因為吃的是複合維生素B。

假設換一個場景,李老伯吃了張醫生的藥不管用,於是去複診,仔細問下來,胃確有些痛,但與飲食無關,食欲也確實不是很好,於是又給加服“洛賽克”(一種抑製胃酸分泌的止痛劑),並且關照:“若還是不好,再來,可能要轉院檢查。”又過了幾天,李老伯仍覺不怎麼好,於是張醫生把他轉診給中心醫院消化科的趙主任了……不過,這種情況終究不多。適時轉診,也是全科醫生的責任。

小病先看全科醫生,大病由全科醫生轉診,這是全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通法,這樣看病就不難了,也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