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心,有些癌症可能是“吃”出來的(二)(1 / 1)

當心,有些癌症可能是“吃”出來的(二)

樂活

作者:孟拓

采訪專家‖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上海市抗癌協會秘書長 郭小毛

癌症種類:食管癌

致病基因:飲食過燙

應對訣竅:改變進食習慣

食道癌又稱“食管癌”,是發生在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占所有惡性腫瘤的2%。早中期的食道癌治療效果比較好,晚期5年生存率徘徊在15%左右,因此食道癌死亡率僅次於胃癌位居第二。

食道癌的發生與亞硝胺慢性刺激、飲食過燙、糧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缺少有關。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進食過燙與食道癌的發生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由於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組成的,十分柔嫩,隻能耐受50℃~60℃的溫度,超過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易燙傷。若常吃過燙的食品諸如火鍋、麻辣燙等,就會對口腔、食管、胃內黏膜造成損傷,黏膜損傷尚未修複時再次遭到燙傷,如此反複可構成淺表潰瘍,招致慢性口腔黏膜炎症、口腔黏膜白斑、食管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症。長此以往,就會引起黏膜質的變化,以至癌變。

當然,目前醫學已經證明亞硝胺類化合物具備很強的致癌特性。食道癌高發區往往同時是人們喜歡吃醃製、熏臘等含亞硝酸鹽較多食物的地區。

因此,要想遠離食管癌,管住自己的嘴是最為有效的辦法。為此,人們需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不要吃過燙的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酸菜,不吃發酵黴變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增加機體對營養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核黃素、葉酸的攝入。

對於長期吸煙酗酒或者有慢性食管炎伴有不典型增生(特別是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高危人群,當出現吞咽食物有遲緩、滯留或輕微梗噎感、吞咽時痛感、食道內異物感等症狀時應警惕食管癌發病的可能。

癌症種類:胰腺癌

致病基因:飲食“西化”

應對策略:腹部不適先排除“胰腺癌”可能

胰腺癌,被稱作“癌中之王”。患者5年生存率徘徊在5%左右。麵對如此凶險的腫瘤,我們時常追問醫生哪些人患胰腺癌的風險高?我們平日應如何提防?

經過幾十年臨床流行病研究分析,胰腺癌好發於中老年人群,經濟發達地區的患病人群高於貧困地區,西方胰腺癌的發病率也遠高於其他地區。目前,上海每10萬人中便有12~14人得胰腺癌並呈上升趨勢。

飲食習慣日益西化,甜食、肉食、油炸食物攝入過多,蔬菜、水果、粗糧攝入太少,是與胰腺癌發病率不斷上升密切相關的。高脂肪、高蛋白質的“大魚大肉”飲食習慣會刺激胃腸道釋放出縮膽囊素等其他激素,增加了胰腺對致癌物質的敏感性,加速正常細胞變異的時間。同時食物中的蛋白質在高溫油炸時,可分解出可誘發胰腺癌的雜環芳香族胺類物質,常吃油炸食品則會增加患胰腺癌的危險幾率。

因此,普通市民應從調整飲食習慣著手,不吃燒焦和烤糊的食品,盡量少食高脂、高油、油炸、多鹽的食物,同時需注意保持穀類、豆類、甘薯等粗糧作為膳食的重要補充,每天多攝入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並在飲食中增加纖維類、胡蘿卜素、維生素E和必要礦物質的攝入量。

由於胰腺癌的早期沒有 “不典型症狀”。例如,發生在胰頭部的癌腫很早就出現黃疸症狀,可是不少患者往往首先以為得了“肝炎”,經過一番折騰,被確診胰腺癌時已是晚期了。發生在胰體、胰尾部的癌腫很早就出現腹痛,可是腹痛症狀卻被當作“胃病”。如到醫院做CT檢查,往往被告知是晚期胰腺癌,已貽誤了手術治療的時機。因此,一旦人們出現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腰背酸痛、突發血糖異常等症狀,我們建議在看內科、骨科、內分泌科的同時,還應該及時去腫瘤專科醫院的胰腺外科就醫,排除胰腺癌的可能,再去相關科室做進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