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玉當時在某個城鎮之中是個有名的藝伎,不但生得好看,而且氣度風格均佳,表演可說是樣樣在行,韓世忠對她一見鍾情。不過,倒並不是在相遇之後兩人就在一起的,當時的韓世忠不過是一名地位卑下的士兵,因此他也在等著自己日後的出仕。總之,他們兩人後來結婚了。結婚之後,這位文武兼備的奇女子梁紅玉從此就在戰場上幫助韓世忠而有著非凡的表現。當然,這些故事後來也被改編為京劇,此外,在《嶽飛傳》中亦有出場。
在當時,所謂的軍隊,有許多都不再隻是由政府所組成,而是由許多的義勇軍出身、由義勇軍之間所推舉的首領來帶領其部下所形成的一種傭兵集團。也因此,初期的南宋軍隊可視為是這種傭兵集團的綜合體。
而也因為這樣的關係,不管是嶽飛還是韓世忠,他們都不隻要指揮軍隊,同時還必須要負責養這二萬、三萬的兵才行。在這種時候,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進行掠奪,大部分的將軍就是利用這樣的手段來養活他們的部下,不過這些被稱為抗金名將的人物卻不這麼做。嶽飛、韓世忠,他們都沒有進行掠奪,最多隻是接收從敵人手中所奪得的東西。就這樣,在嶽飛及韓世忠的手下就集結了許多極具個性的將軍,後來,嶽飛的軍團被稱為嶽家軍,而韓世忠這一方則被稱為韓家軍。
好了,既然有所謂的抗金名將,那麼在金國的這一方又是如何呢?采取攻勢的金國當然也有不少的名將,其代表則為第七十三位的宗弼。這是他的漢名,本來的名字是兀術,也被稱為四太子,意即為金太祖的第四個王子。
這個人還有一位兄長宗望,被稱為二太子,雖然也是位以用兵神速而聞名的勇將,可惜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過世了。宗望是位熱心的佛教信徒,行事也有不少溫和之處,還曾一度想要讓徽宗和欽宗回國,不過在此事尚未實現之前他就死了。
宗弼曾數度率軍出征,而南宋方麵隻好迎擊,這樣的情形持續了數年之久。這個宗弼雖然身為名將,但倒不是因為他常勝的緣故,他也吃過敗仗,不隻曾敗給嶽飛,也一樣曾為韓世忠和吳玠所敗。
光從表麵上來看,宗弼當然是敗得很慘,但是他隻有一個人,而南宋這一方麵卻是同時有多位將軍與之對抗。也因此,在這段時間裏,留下了不少曆史上有名的戰役。
舉例來說,像是韓世忠與宗弼之間最有名的戰役就被稱為黃天蕩之戰。當時宗弼率領了十萬大軍南下,越過了長江,準備一舉將高宗俘虜,使南宋滅亡。聽到消息的高宗便乘船逃往海上。本來宗弼是想要繼續追捕的,可是後來卻因為補給的問題而不得不放棄,而造成這樣結果的,就是因為韓世忠的出擊截斷了金軍的後勤補給之故。
當時韓世忠掌軍八千,相對於宗弼的十萬大軍,竟能夠爭取四十日以上的緩衝優勢。在經過了數度的戰鬥之後,把宗弼逼回了長江的岸邊。正當宗弼想要乘船渡河的時候,長江上又有韓世忠的船隊殺到,形成了水麵上的激戰。這時,梁紅玉便乘上船,咚咚地敲著大鼓,以其鼓聲指揮全軍,算是此戰役中最有名的場麵。這一段故事不但被改編成為京劇,連電影中都曾經登場過。
這場戰役的結果使得宗弼的軍隊著實吃了敗仗,也使得金軍不得不在無法渡過長江的情況下退兵。
在此有個重點,那就是當時宋的船隻,如渡長江的輪船,就是先進的外輪船(在船體的兩側有著兩個外輪,而連結到船的內部,以機械來加以動作)。根據當時的記錄,這已經是用人力來轉動轆軲,使船能夠在水土產生如在平原之上策馬前進速度的船隻了。至於其大小,則已有四層到五層的構造,可說是數百噸級的巨船。
宗弼就有這樣的船隻。當然,這不是由他所作的,而是將宋朝之內的所有船隻集結而成。
另一方麵,在韓世忠這邊,由於外輪船幾乎全都落入了宗弼的手中,因此就隻剩下帆船,隻得走走停停地對宗弼進行追擊。某一天,江上平靜無風,韓世忠的帆船完全無法動彈,宗弼看準了這一點,便乘著外輪船想要強行突破。韓世忠由於船無法行動,隻能待其靠近。對金來說,擁有能夠自由行動的外輪船自然是壓倒性地有利,因此方能成功地突圍。
而在吳玠和吳璘——兩人乃是兄弟——這方麵,其大破宗弼之役稱做和尚原之戰。由於此地地形之故,宋軍將金兵引入了山間,使其進入惟一的山徑之後,再從四周的崖上加以攻擊,並且將其切斷,一路追趕到穀底,大致的經過就是如此。宗弼在吃了敗仗後也隻能逃,當差點被追兵追上時,聽說他還切除髭須改變容貌以便脫逃。這故事在《三國演義》之中也被引用,而寫成了曹操被馬超追殺時切除髭須逃走的故事。
在這之間,嶽飛也建立了不少的武功,一度還差點奪回首都開封,隻可惜後來失敗。不過,由於他的功勳較韓世忠、吳氏兄弟來得更大,因此高宗還曾賜給他親筆所寫“精忠嶽飛”的軍旗。
嶽飛這個人在背上有著刺青,刺著“精忠報國”四個字。從現代的觀點來看,似乎是偏向右翼的,不過這畢竟是八百年前的事情。根據《嶽飛傳》上的記述,這個精忠報國的刺青,乃是由其老母親手所刺。當時,像是《水滸傳》中的英雄們,也有不少人身上有著刺青,因此可推論當時刺青應該是一件蠻流行的事情。
在這些抗金英雄們的努力下,金國一直沒有辦法征服中國,就在對立呈現膠著狀態之際,出現了一個叫做秦檜的人物。
這個人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惡人。當然,在《嶽飛傳》中也是個惡人角色——宗弼在《嶽飛傳》中當然也是敵人的角色,但就算身為敵人且有多次的失敗的經曆,不過在書中仍有其扶養敵將遺孤的故事。而在秦檜這方麵,則是個完全無可救藥的惡人角色。在某種意味上,與一開始就是敵人的人物比起來,背叛者還是來得更令人憎惡吧?
這個叫做秦檜的,一開始是以俘虜的身份被扣留在金國,不久之後,其族人都被放了回來,並佯稱是在被俘虜的時候將看守的金兵殺死才逃回來的。然而卻連下人都能夠一起帶回,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起疑,因此一開始便有秦檜是金國間諜的說法。
不過,由於他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因此他很快又再受到高宗重用,並開始高唱和平論。其主張也就是說,當金不斷地攻擊而來時,就算再努力抵抗,終究是沒有辦法長久下去,同時又不可能一舉北上收複全國的失土,因此就隻有和平一途。而實際上,由於南宋在財政的狀況上也非常地吃緊,因此和平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秦檜握得了朝廷的實權之後,就開始推動他的和平策略。當然,這時的另一方就成了反對派,而嶽飛就是這反對派的急先鋒。
秦檜為了要和金能夠進行和平交涉,就一定要對這個持反對意見的嶽飛有所行動才行,於是他就將嶽飛以謀反的罪名打入獄中,在拷問之後便將他殺死。當嶽飛在受拷問時,由於這是天大的冤罪,因此他怎麼樣都不肯認罪,於是秦檜就讓嶽飛拿著筆、押著他的手命其寫下自白書,因而留下了嶽飛在牆上寫下“天日昭昭”的故事。意思就是說自己乃是無辜遭陷,老天爺會明白他所受的冤屈。
最後,秦檜命令部下在獄中將嶽飛殺死。除了絞殺的說法外,也有下毒一說。不管如何,在嶽飛死後,嶽飛的軍隊也遭到解散,甚至連嶽飛的養子及其心腹等人也都一同為其所殺害。
此時的秦檜,其權力之大,再也無人敢違抗,隻有韓世忠例外,他生氣地跑到秦檜的麵前,質問他有關嶽飛謀反的證據何在。
秦檜本來還想辯解,但在其一一追問之下實在是答不出來,最後就隻說出三個字“莫須有”。倒不是說完全沒有,而是也許可能會有的意思。
這一點讓韓世忠更為光火,大叫道:竟然連個證據都沒有,而隻是“也許可能會有”這樣的一句話就將嶽飛殺死是嗎?然而,除此之外也沒有辦法再為嶽飛做些什麼了。至於這時的高宗皇帝則是裝做不知情,讓韓世忠也感到非常地厭惡,因此便自朝中引退了。
引退之後的韓世忠在杭州的近郊,西湖的湖邊建了一間小屋,然後就在那兒度過了他的晚年。他總是讓隨侍拿著酒壺,自己帶著根釣竿,然後就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在湖邊釣魚。就算有客人來訪,他也絕不談到有關軍事的話題。他在西湖邊的小屋叫做翠微亭,聽說是因為以前嶽飛曾說過翠微一地的風景十分優美,因此便以此為名。光從這一點來看,就知道韓世忠的心情了。
就這樣子,殺了嶽飛的秦檜與金國之間達成了停戰的協議。至於和平的條件,就是宋必須對金稱臣,每年還必須奉上為數龐大的銀兩,說明白一點就是講和的代價,此外還要割讓邊境地帶的領土等等。
剛才也曾經提到過的和尚原這個地名,此乃宋軍確保戰力的據地之一,然而像這樣的地方也被割讓給了金軍。因為這件事,在朝中也有所非議,隻是在嶽飛被殺,而其他的反對派也一一遭到放逐或被打入牢中之後,就再也沒有反對聲浪了。之後,秦檜就因促成和平的功勞而居於高位,並握有實權。
從整體上看來,秦檜乃是利用和平來穩固自己的地位,從這個所謂的和平之中,秦檜可說是沒有任何的損失。即使是被金俘虜而被帶到北方去的欽宗就這樣在被幽閉之下死於異地,即使像嶽飛這種在不久之後,嶽飛恢複了名聲,百姓們更在嶽飛的廟前立超了秦檜的塑像。他的形象以鎖縛住,並遭到任由參拜嶽飛的人吐口水的下場。
不論如何,宋終究是得到了和平,於是便致力於經濟的開發。也曾有高宗皇帝自行下詔繁盛海上貿易的說法。在商業和農業的發展下,成為一個豐饒國家。從這一點看來,秦檜的和平策略從政策上來看是沒有錯的。隻是在實行之前,把無辜的人以謀反的汙名加以處死則不應該的。然而就算有這樣的看法,以當時的秦檜來說,大概也很明白自己會被人怎麼說吧!他除了壓迫、暗殺反對派之外,還篡改曆史書,這正是想要隱瞞自己所做所為的舉動。在談和成立之後,來到南宋的金國使者,還曾經以貴國為了國家竟然願意殺死重要的將軍一事拿來消遣,表示連從金國的立場來看,也都不是一件尋常的事。
嶽飛在被殺的時候不過三十多歲,十分悲壯地走向他的末日,而成就了現實上的和平。所有人都感覺到這所謂的和平乃是由嶽飛的血所換來的,因此不久之後,嶽飛便成了民族英雄的象征。從名將的條件看來,他在愛護部下以及不為害民眾等方麵皆合格,再加上他也是個調兵遣將的高手,要拿日本史來比較的話,他大概可以跟源義經和真田幸村所綜合起來的悲劇英雄相提並論吧!
在日本,以前一說到嶽飛也都稱其為忠臣,全身充滿忠義之名將,隻是在中日戰爭開打之後,由於嶽飛乃是抵抗外國侵略的象征,以日本的情況來說實在不宜,因此才開始說嶽飛的壞話。當時外務省(譯注:日本的外交部)的職員就提出了“支那(指中國)應向秦檜學習”的論文。其重點就在於要與日本締結和平。然而其根本上的錯誤,就在於秦檜乃是一個濫殺無辜而出賣國家,並獨享樂華富貴的極惡之人,因此就算當時中國方麵想與日本締結和平盟約,也絕不願將自己比做秦檜,更不用說學習了!也因此,日本政府打錯了如意算盤,倒不是說大家不願和平。
之後,南宋在確保了豐饒的江南之後,一取得和平,在經濟上便開始急速地發展。
至於宗弼,則以其金國最有力的皇族身份,在日後仍領導著金國的政治與軍事,直到他安然度過晚年——這樣的說法或許有些奇怪,但大致上就是這樣的感覺。
其後,兩個國家之間維持了約二十年左右的和平,著名的《白蛇傳》就是以這個時代背景為舞台的神話故社。也就是在和平成立之後,杭州日益繁榮的時代。
在經過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之後,和平被打破了。在金國方麵發生了許多的內部抗爭,皇帝遭到殺害,而新皇帝又是一名暴君,曆史上被稱為海陵王。才能出眾卻不自律,由於他景仰南方的文化,因此自己就率了六十萬的大軍,南下意圖滅亡宋朝。在突破了長江之後,於長江的南岸再度遭遇到宋集結的二十萬兵力,其兵力相差非常懸殊。
這時,指揮軍隊擊退金兵而救了國家的,正是第七十四位的虞允文。
這個虞允文本是文官,在他接任之時,宋軍的前衛部隊已經吃了敗仗,正準備從長江之北收兵退回。當時援軍尚未抵達,而虞允文便接任指揮,首先在金兵第一波準備渡過長江之時加以擊退。而後,當金的水軍以盛大的船隊南下而來時,他則在海上迎擊,用火攻予以擊破。
就在數次的戰鬥防止了金軍南下之後,金國的暴君海陵王——他是那種在財政上極盡奢侈,把看不順眼的人殺掉,而後再把其妻納入自己後宮的那種人——由於是自己領軍南下的關係,北方遂引發叛亂,新的皇帝即位。知道了這件事的海陵王本來還想繼續遠征,結果在部下之間卻發生了政變,而將海陵王殺死。之後,金國退兵,宋國危機方才解除。
這場由虞允文指揮擊退金兵的戰役稱為采石磯之戰,也是曆史上的“南北大戰”之中最為有名的戰爭之一。
虞允文這個人後來也有過不少經曆,一直到最後當上了左丞相兼樞密使,也就是宋國家戰略的最高負責人。在這個人手下也有不少人活躍著——韓世忠的兒子亦在其中。韓世忠的兒子本來是個文官,他將嶽飛的財產遭到惡官侵占一事詳細調查,連一枚銅錢也不欠地交還給嶽飛的遺族,是個很不錯的故事。
在這個時期,金的領土之內還有不斷抵抗的武將等有趣的人物。這個人叫做魏勝,他有製造新兵器的才能,像是猛獸形體的戰車、火箭矢等,以其許多的發明來抗戰。
此外,還有另一名抗金名將,他的名字叫做劉錡.這個人自與金對抗的年代一路走過來,在采石礬之戰時,他的年歲已經相當大了。這個人雖曾在戰略上國撤退而遭到非難,因而曾被流放到後方一段時期,但當他回到前線時,曾於官舍的牆壁上寫下“完顏亮死於此”六個黑色的大字。完顏亮乃是海陵王的本名,當海陵王率軍來到此地時,因為見到了這不吉祥的文字,氣得將這官廳的牆壁全部以墨塗黑。結果,後來海陵王真的就在此地因政變而亡。於是人人皆非常佩服劉錡的預言居然能夠成真。
再來,關於這個時代中的武將,我還想一提的,就是李顯忠這號人物。李顯忠的命運乖桀,他本來是宋人,而由於自己的出生地為金所占據的緣故,因此曾有一時是不得已而仕於金的,不過,他無論如何都要歸順於宋,因此便計劃帶著族人一同脫逃。沒想到事跡敗露,族人皆被殺死,而他則好不容易才能夠與部下一同逃離,隻是因為通往宋的道路都遭到封鎖之故,無奈隻得西行投靠西夏。他在成為了西夏的將軍之後,還曾帶領少數的部下擊破五萬敵軍,建立相當的功績。
不久之後,西夏與金交惡,當李顯忠攻陷金國的某一城池時,在那兒發現了殺死族人的凶手,因此便將其斬首而報了大仇。在終於報了仇,即將前去投靠宋的途中,卻因背叛的罪名而遭到西夏軍的攻擊。他以三百人對抗西夏的二萬大軍,在將之驅散之後,才好不容易歸順宋。而這時他也以援軍的身份將金的將軍殺死,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由於環境的關係,這個人從宋、金、西夏,而後再回到宋,雖然出仕不同的國家,但他卻一心向宋,因此皇帝方才賜給他顯忠這個名字。至於其本名,那我就不知道了。
這樣說起來,如果真要仔細找的話,其實要想找出這樣可以成為小說主角的人,還是很容易的。
西元一二六一年,虞允文在采石礬一戰中擊退了金軍。翌年,也就是一二六二年,有一個年輕人從金脫逃而歸順於宋,這個人叫做辛棄疾。棄疾這個名字和霍去病的去病有著相同的意思,就是遠離疾病之意。他一麵擔任地方上的官吏,一麵致力於抗金軍隊的訓練,他所集結的勇猛義軍被稱為“湖南飛虎軍”,相當地有名。同時,他也是一位知名的優秀詩人。
其後,宋與金之間是以締結和平契約的狀態和平共存的,以現在的地圖來看,中國大陸的北半邊是金、南半邊是宋。在某種意味上,金替宋抵擋了北方的威脅,因此宋得以致力於經濟的發展。使得宋在七十年之間,一直保持著平和的狀態,繁榮的程度非常驚人。當時首都杭州的人口高達一百五十萬人之多,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日本等地的商船在港口雲集,可說是世界上最富裕繁榮的國際都市。
另一方麵,金卻沒有這麼順利,這是因為北邊蒙古部族興起的關係。根據氣象學者的說法,在十三世紀時,隨著地球寒化的結果,蒙古平原逐漸變成不毛之地,而以前一直各自分裂為政的蒙古部族,也不得不開始統一。總之,我相信是在許多的原因之下,出現了這名叫鐵木真的人,並統一全蒙古而成為成吉思汗。
在此,有一個很荒謬的說法,那是自古從日本流傳下來的,說源義經就是成吉思汗。提出這說法的人簡直是妄想,根本不足采信。其實,成吉思汗的家係十分清楚完整,當然,以遊牧民族來說,有關於其出生年份可能並不十分真確,但至少父母的名字是十分清楚的。
源義經就是成吉思汗的說法,基本上就是要把日本給並進大陸的曆史之中,追根究,其實就是“蒙古人是不可能征服世界的,有如此偉業的一定是日本人”這類的奇怪思想。首先,正如剛才所言,成吉思汗的家係清楚而完整,不論是父母的名字,還是兄弟的名字,都可以清楚查得,根本沒有源義經可以插入的空間。其次,從義經的戰法和成吉思汗的戰法來看,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在前麵時也曾經提到過,其重點就在於騎馬的集體戰策略,這點與義經的戰法完全無關。
接下來,根據那些主張成吉思汗就是義經之說的人所言,成吉思汗以竹葉龍膽紋為旗,與源氏的旗印相同(關於這一點,海音寺潮五郎先生斬釘截鐵地說了“NO”)。也就是說源氏也有一些流派有所謂的竹葉龍膽紋旗,而成吉思汗的紋章和由村上天皇所分出的村上源氏的紋章十分相近。不過義經乃是由清和天皇所分出的清和源氏之流派,為什麼他非得要那麼可悲地使用村上源氏的旗印不可呢?這就是最好的證據了。如此一來,之前的說法自然不成立,隻是這樣的論證並不廣為人知,因此才造成了許多人的困惑。
而最為可笑的,則是那種寫超自然神秘文章的雜誌所提出之說法。上麵說成吉思汗在與人談話的時候,他的會話記錄乃是用漢字所寫成的。根據那些相信成吉思汗乃是源義經的人所說“既然成吉思汗是蒙古人,那為什麼不使用蒙古文字呢?那是因為他是日本人的緣故”。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貴族,當然不可能不會讀蒙古的文字才對,然而不管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貴族還是蒙古的平民,在那當時,他都是不會讀蒙古文字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蒙古還沒有文字,因此會話的記錄當然就隻能使用漢字或是維吾爾文字來寫成囉!一直到成吉思汗的孫子,也就是忽必烈的時候,才因為覺得這種情形很糟糕,所以創立了蒙古的巴斯巴文字。這一點在世界史的教科書上一定會有所提及,也因此,提倡這種異說的人,根本究沒有好好地讀過世界史的教科書。
關於成吉思汗的部份,由於我認為這並不屬於中國的曆史,而是屬於蒙古的曆史之故,因此就不再多提下去了。
至於蒙古南下攻金的想法,則是在成吉思汗的兒子,也就是窩闊台時候的事。那時蒙古就提出了與宋聯合夾擊金並將之滅亡的計劃。大約在一個世紀之前,宋與金合力要滅遼,之後卻導致宋受到金壓迫的結果,所以這一次,宋就想要與蒙古合力滅金。後來,卻也造成了其為蒙古所壓迫的後果,關於這一點,從後世來看,總讓人有為什麼不懂長進的感覺。
金在此時也派使者來到了宋說:“回想自百年前,我國就與宋締結條約和平共存,如果我國滅亡的話,那麼宋不就會直接受到蒙古的威脅了嗎?”然而這樣的說詞並未被宋所接受。說來當時宋的複仇心很強,因此才會願意與蒙古合力滅金。
就這樣,金在兩國的夾擊之下滅亡了,而在金滅亡之時出現的將軍,正是第七十六位的完顏陳和尚。
從這個人年輕時來看,已是蒙古逐漸強盛,而金逐漸衰弱的狀態。由於蒙古在人口的數量之比較少,因此在侵略金的時候,必定會將人俘去,甚至是將整個家族全部抓走,並讓其從事手工業或是政務。完顏陳和尚也是在小的時候隨家族一同被抓去的,因此便一直住在蒙古。可是隨著母親漸漸老去,便一心要回去故鄉。有一天,他在讓母親乘上貨車之後,就拉著貨車脫逃,途中雖然受到追捕,卻在他一麵躲避之下走了數百公裏,好不容易才回到金的領土。
之後,完顏陳和尚便加入了軍隊,與蒙古軍展開了戰鬥。這個人曾兩度領著騎兵與蒙古軍作戰並獲得勝利。當時,雖說金在建國之時軍力十分強盛,然而在與宋締結盟約之後,很快地便削弱下去。
清朝時,趙翼著有一本名為《二十二史劄記》的書,這是一本對各朝代的正史加以評論的書籍,在其中就有著“金之兵、強弱不同”一章。金這個國家,在建國時非常地強,然而在亡國之際卻非常地弱,因而特別地寫了一篇來討論。不過,雖說已經變弱,然在對蒙古軍的作戰中也不是沒有獲勝過,當時這個完顏陳和尚就是以四百個騎兵勝過八千騎的蒙古軍,而在正史上留下了數十年不見的好評。
隻是,畢竟金與蒙古之間的國力之間有壓倒性的差距,光靠完顏陳和尚一個人再怎麼努力,還是沒有辦法挽回頹勢。當釣州這個城池陷落、蒙古軍進入城中之時,完顏陳和尚就在大混亂開始之前放棄了抗戰,隱居在一間小屋裏。
不過,這並不是因為他不想送命所以才躲起來的,當大混亂結束,蒙古軍的治安奠定之後他又跑了出來。這時蒙古軍的司令官要他報上名字,他說道:“我乃完顏陳和尚,也就是那個曾經二次勝過你們的人。”於是蒙古軍的司令官——這在《金史》上並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但我猜想應該是史普台,不過因為沒有經過精確的比對,因此不能夠確定——就問道:“那你為什麼又跑了出來?”完顏陳和尚回答說,“我不願意在亂軍之中,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兵士所殺,但自己並非貪生怕死,所以你現在就殺了我吧!”蒙古軍的司令官就說:“如果你是完顏陳和尚的話,那你隻要願意投降,就可以獲救。”而力勸他出仕於蒙古,但完顏陳和尚卻拒絕了。司令官便說道:“那麼,讓你受一點苦如何呢?”於是便下令折斷他的腳骨。而後再問道:“如何?要不要投降呢?”完顏陳和尚還是不從,最後就被殺死了。
完顏陳和尚乃是金滅亡時期的勇將代表,從他的臨終之前來看,會讓人覺得怎麼不幹脆逃走算了,不過,他終究還是一個愛惜自己名聲甚於生命的人就是了。
順序雖然有此而後顛倒,但我還是要來談談在滅金之時,參戰中的宋軍司令官孟珙,陳舜臣老師對他有很高的評價。關於當時孟珙的作戰表現,其勇敢及巧妙的程度,據說是連蒙古軍都很感佩的。
所以很快地,當後來宋與蒙古之間的盟約破裂,也就是蒙古成為宋北方的威脅,壓迫而來之時,孟珙便擔任北方的軍司令官,在與蒙古軍戰鬥的十年間,幾乎都是靠他一個人在獨撐大局。
當金滅亡之時,在金統治下的漢人們,有許多便遷往宋的領土。當時的蒙古軍還是十分野蠻的軍隊,對農民相當地苛刻。而這些逃到南邊的人,就由孟珙提供開拓的土地,讓他們能夠落地生根。
孟珙這個人,要和日本作此較的話,大概是如向上杉謙信一樣風格的人,他除了通曉佛理之外,對易經也有所研究,據說在他發動軍隊之前還一定會先焚香祝禱。
另外,於明治時代在日本所出的《通俗宋元軍談》這本書之中,也有著“孟珙,雖處於衰宋,然其忠義、兵略,則不劣於嶽飛。”的記載,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實際上,他也給人善戰的感覺,不管是率領水軍還是陸軍,對抗蒙古軍經常獲得勝利,使得蒙古因為孟珙的存在而一直沒有辦法突破邊境。像是在江陵之戰的時候,蒙古軍的陣營位於陸地,夜晚之時,受到了孟珙從水上而來的奇襲。當時的蒙古軍建立了二十四座堡壘,卻在一夜之間完全失守,真的是非常活躍。其後,還曆經了黃州之戰。當黃州這座城在被蒙古的大軍圍困的時候,他則率領少數的兵主,自己揮舞著長槍突破了蒙古軍的重圍而解救了黃州城。
因為這樣的關係,當這個人存在的時候,蒙古軍就一直無法南下。一般來說,不管是在蒙古壓倒性的兵力方麵,還是關於“宋朝弱兵”什麼的說法,在這時都是無法成立的。結果,被稱為世界最強的蒙古軍,光在滅宋這方麵就花了四十年。
孟珙去世是在西元一二四六年的事情,其後,支撐宋朝的梁柱的則是一個叫做趙葵的人。他的父親趙方、兄長趙範,均是為人所知的北方防衛名將。雖然趙方隻是通過科舉的文官,但兒子趙葵卻一直當上了右丞相,隻是他認為自己並不是讀書人之故,因此在一年之後就離職了。
到了西元一二五七年時,蒙哥汗終於開始認真並派出了要將宋征服的大軍。隻是蒙哥汗這個人本身卻在出征之中病故,接下來才輪到忽必烈的出場。
忽必烈的即位,倒不是蒙古全體一致同意的,而應該說是實在是在沒有其它的辦法之下,最後隻好讓他冠上了大汗的稱號。忽必烈這個人,乃是在蒙古非常理解中國文化的人,因此就蒙古的保守派看來,自然是會害怕蒙古的傳統是否會因此而被中國的東西所掩蓋,因而對他的評論不佳。惟從反麵來看,他卻是非常受到蒙古所統治的漢人期待的。
西元一二六○年,忽必烈即位,一二七一年時改國號為元。這就是元的世祖皇帝的誕生。而世祖這個稱號,當然也是死後的稱呼。
自此開始,宋確實感受到了元的壓迫,而往滅亡之路前進,惟其間的一二七四年,蒙古發動了攻日的大軍,被日本稱為元寇。
關於元寇的事情,我有一些想要提出的,事實上,從以前就有關於元寇的兩種極端的看法。一個是戰前的看法:當時是暴虐無道的蒙古攻擊而來,而日本則是以北條時宗為代表,受神風之助的鐮倉武士因此才能夠將之完全擊破。
到了戰後卻變為:忽必烈是不會做出那樣亂來的事情的,本來應該能夠相互友好,隻是北條時宗那個阿呆完全不知道外交是什麼,居然把使者給斬了,因此才會有無謂的犧牲。
我記得NHK之前曾經做過一個相關的節目,當時我也在思考這件事,隻是不管如何,對日本來說都沒有什麼一定的利益就是了。就算忽必烈當時的確是想要與日本友好好了,然而如果接受了:好,那我們就相互友好吧!那是否表示和平就一定會到來呢?其實我覺得也不一定。
基本上,為什麼忽必烈會想要和日本友好呢?日本本來與宋的關係是非常良好的,雖然並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不過在文化上和經濟上均是密接而相結合的。像平清盛的政權,還是在不與宋相接觸就沒有辦法維持的情況下,保持密切關係的。還有,聽說宋和日本之間在學者及和尚方麵也有著諸多的交流。從忽必烈的眼光看來,他的出兵可能隻是為了要將日本與宋的關係切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