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繁花盛開的長安——唐時代(後)(2 / 3)

事實上,高仙芝當上了將軍,而那個罵高仙芝的西藏人更在將軍之上,應該是大將軍之類的吧!從這點看來,倒沒有因為民族的關係而不能出仕的事情。舉例來說,如果因為是高句麗人,因此就算再怎麼有才能也難以出仕,或者隻因為是西藏人,所以就算有實力也難以浮上台麵,像這樣社會製度上的差別可說是並不存在的。以現在日本的官公廳幹部中並沒有外國籍這一點看來,當時可能還更為開放。不過這不隻有日本才如此,近代的民族主義以及民族國家就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製約而形成的,如此較古代或中世紀的世界更為排他的構架,反而是另一種諷刺。

好了,之前我們也曾經提過將高仙芝和郭子儀分為明暗兩者的說法,暗的一方是高仙芝,當然,明的一方就是郭子儀了。

這個人姓郭,名子儀,字也是子儀。在現在的日本,舉《三國演義》為例來說,像是劉備玄德、或是諸葛亮孔明之類,把姓、名以及字三者同時加在下起稱呼乃是一種誤用,如果用這種方法來稱呼郭子儀的話,那不就成了郭子儀子儀了嗎?從這一點即可說明將姓名與字號一起稱呼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了。由於《三國演義》的登場人物全都具有響當當的名字,因此我在此特別提出這一點說明。

在此要多作說明,所謂的字這種東西,基本上就是在本名之外可供人稱呼的俗名。一般都是自己取的,根據日本的漢和辭典上頭的記載,給自己取字號是二十歲時的事情。也因此,有一些讀者寫信來告訴我:那你把登場人物中十幾歲的人就取了字號,是不是不正確呢?

在此說明一下,告訴我這件事的人,在廣義上來說應該也是三國誌的讀者,所以我以三國誌為例來回答。在《三國演義》的第十回中,有著“馬超,字孟超,年僅十七”的文字敘述,如果是熟瀆《三國演義》的人,應該對這句話有所印象吧?關於這一點,陳老師做了以下的說明:有些人甚至在七歲時就取了字號,像這樣的場合可能是自己一直沒有決定,而可能由塾裏的老師或是誰所取的。

在此之後,在宋這個朝代之中,有個著名的人物——文天祥,字宋瑞,乃是由天子所賜。這個人是個大秀才,在二十歲時便考取科舉,於是天子為了鼓勵他,就給他這樣一個字號。從此,他便改掉以前所取的字。由於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得知“字”這個東西,並不限定要到二十歲的時候才由自己取。此外,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字,至於女性,若是文人或詩人的話,則也有取字號的可能。

在取字號時,雖然選擇與本名有一些關係的文字的例子不少,但也有許多例外。以三國誌為例,像是諸葛亮的名字為“亮”,與他的字孔明中的“明”字都一樣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因此是有關係的。不過,在向我表示意見的人之中有人提到,張飛的字是翼德,名字中的“飛”和字中的“翼”不是也有所對應嗎?然而實際上,張飛的字是益德而非翼德,翼德乃是《三國演義》之中的創作。因此,字與本名也不見得是一定有所關係的。

還有,在中國有著伯仲叔季的順序,這是一種兄弟的順序,從上開始依序排列。要以三國誌中登場人物來說的話,孫策乃是孫家的長男,而他的字正是伯符,取了“伯”這上一字!而司馬懿乃是司馬家的次男,他的字仲達,就取了“仲”這一個字。雖說大部份是依照這樣的順序,然而在《隋唐演義》之中登場的秦叔寶,明明身為長男,卻取了“叔”這麼一個字,因此可知,辭典上所寫的畢竟是原則,例外還是存在的。

好了,現在回到正題,郭子儀乃是在安祿山之亂中指揮軍隊而大獲全勝的人,在郭子儀手下有個以副將的身份活躍的人,叫做李光弼。這個人也是位名將,在戰術方麵上看來,說不定李光弼還來得更為優秀也說不定。我在此選擇了郭子儀,乃是因為他在安祿山之亂中,最為活躍而具代表性之故。

其他的有名人物則首推顏真卿,這個人是以書法名家而出名,被稱為是繼王羲之以來的書法名家。也因為他的書法被用作為練習用的字帖,因此凡是寫書法的人,必定會知道這個人的名字。

接著,則還有顏真卿的堂哥顏杲卿,以及張巡等。

這個叫做張巡的人,也是在中國曆代名將之評傳中一定會出現的人。這個人主要的功績是守住睢陽,此地為中國南北交通之動脈,是非常重要的據點。如果這個城池落到安祿山軍手裏的話,安祿山軍就能夠一舉進入長江的下遊流域,而可能使得大唐帝國失去其經濟的基磐,最後走向滅亡。雖說是這樣的一個重大據點,然而張巡卻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以三、五千的兵士對抗十萬敵軍,一直死守了二年之久。聽說他在這期間之中雖也曾派人前往求援,惟大家因嫉妒張巡的功勞而不願前往救援。

這個張巡曾使用過許多不同的計略來守城,但也許有人會想,這些會不會是延用《太平記》中楠木正成的那些戰法呢?根據記載,他曾以稻草人來欺瞞敵人的耳目,而這件事是發生在早楠木正成六百年之前的事情,因此張巡視絕不可能仿效《太平記》的。

張巡在孤立無援的情勢下,持續奮戰的結果用盡了食糧,全城均陷入了饑餓之中。這樣的情形造成了兵士因營養不是而失明的情況,在敵人前來攻擊時幾乎可以說連站都站不穩,最後終於失守,而張巡也因此而被殺。張巡的活躍雖然救了大唐,稱得上是唐的大恩人,然而張巡並沒有立刻受到表彰,說到底就是因為他在失守之前曾經因為饑餓而有過吃人肉的事情。吃人可說是人倫上的大罪,因此自然有人會對是否要對犯這樣大罪的人加以表彰有所意見。

而最妙的是,在中國,會把吃人這樣的事情,當作是普通的事一樣地寫出來。當然,在中國會發生這種吃人的事情,一定會是在像這種圍城作戰而食糧耗盡,或者是在大饑荒的場合,這樣的例子在日本也不是沒有,中圍人對於因為喜好而吃人肉這樣的事情還是會感到很怪異的。不過曆史上,將吃人肉這樣的行為加以美化的例子可說是絕對沒有的。

就這樣,雖然張巡造成了許多的議論,但平心而論,未將食糧送達,朝廷方麵也有責任,而且他也確實對唐有恩,因此最後還是加以表彰。在中國的曆史上,一直到今天,說到守城戰的代表,還是一定會提到張巡的。

再說到郭子儀這個人,他也有著有趣的故事。當他還沒什麼名氣的時候,軍隊的食糧曾因失火而被燒掉,他因被問及管理的責任而被押入牢房。就在可能會因重大的過失而被處死的當兒,押解運送途中,碰到了詩人李白。李白在與郭子儀談話之後,認為這家夥將來一定會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因此就向玄宗皇帝求情,這故事在《隋唐演義》之中也有所記載。而後不久,李白因卷入叛亂而在將因反逆罪被殺頭的時候,郭子儀就以自己的功績代之而將其救回,來報答其當初的救命之恩。

郭子儀這個人雖然建立了相當大的功績,不過卻沒有因此受到朝廷的猜疑而被賜死,很幸運地渡過他的晚年。甚至,當郭子儀的兒子後來娶了皇帝的女兒,而在夫妻吵架的時候曾脫口而出道:你雖然自以為是皇帝的女兒,但我的父親如果要做皇帝的話,也不是辦不到的,隻不過是沒有這麼做而已!這位公主後來氣得跑上朝廷告狀,畢竟這樣的話還是不能夠說出口的,這在別人耳中聽來可不得了。我在《隋的時代》中也曾經提到過一個叫做楊素的人,這個人在夫妻吵架的時候也曾脫口而出道:如果你再這麼自大的話,等我當上了皇帝,就不讓你當皇後了!結果這麼說,他的太太因為向別人訴苦,而使得楊素因為這緣故而遭到一時的免職,可見這樣的玩笑是絕對開不起的。

而這時的皇帝——也就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郭子儀兒子的人——聽完女兒告狀之後,卻隻是對她說道:“事實正是如此,這件事是你不對。”反而沒有對郭子儀的兒子采取任何舉動。不過郭子儀聽了倒是非常地惶恐,甚至打了自己的兒子好幾大板來請罪。

總的來說,郭子儀這個人,是個十分幸運的人,當他從第一線退下來以後就當上宰相,擁有地位和財富,並且受到人們的尊敬,過著幸福的人生。但也因為這個緣故,自然也就不太能夠成為小說的題材了。

要說到小說的題材嘛,李泌這個人倒還蠻適合的。這個人乃是玄宗之子——也就是肅宗皇帝的好朋友,在安史之亂時被招攬成為皇帝直屬的軍師,立下了平亂的大功。他雖因討厭宮中的權力鬥爭而曾經隱於山野,但不久後又被召回當宰相,充滿著那種會受日本人喜愛的軍師風格。

好了,正如大多數人所知,安祿山是被自己的兒子所殺的,而他的兒子則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又再被自己的兒子所殺,而後安史之亂方才結束。

總之,唐帝國是踏上了通往滅亡深淵之路後才又走了回來的,不過,社會卻因此而產生了很大的變動。對於那些建立了功績的將軍,以及在叛亂之後棄暗投明的將軍來說,不給他們一些領地是絕對不行的。正確地說,由於當時並不再是屬於封建的時代,而是中央集權的社會,當然不會稱之為領地,但他們還是握有一定地域的支配權,在當地獨占了可以收取稅金、以及征募兵士的權利。當時這樣的情況叫做藩鎮。重點在於,這已經是一種半獨立的地方軍事獨裁政權,關於其內政,朝廷幾乎也已經無力幹涉。

這時,就算朝廷的權威依然殘存,但也隻是一種形式,對於藩鎮的支配者來說,隻要在形式上能夠實施善政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也隻是一種形式,對於藩鎮的支配者來說,有種擁民眾以養兵的感覺,因此民眾自然是叫苦連天了。

這樣的情形下,好不容易苟延殘喘延續下來的唐帝國,自然不得不對這些藩鎮采取行動,於是朝廷便緊緊地握住住江南。江南乃是富庶的泉源,隻要這片富庶能夠一日流向朝廷,長安便能夠繼續繁榮,相對地,而唐朝也能夠確認其富強的地位,個別的藩鎮是沒有辦法單獨與朝廷對抗的。但也因為如此,一些有野心的節度使,便決定要攜手共同來對抗朝廷。

在這樣的時代之中可做為名將代表的,就是李晟這個人。不好意思,名字相似的人實在太多了,必須要注意加以分辨才行。

這個人乃是第六十一位李朔的父親。在名將列表的李朔之處特別把他的父親寫出來,就是因為這位父親李晟也是非常有名的名將之故。隻不過在逸話的部份,兒子這邊比較來得有趣就是了。

李晟這個人對於朝廷十分地忠誠,曾滅過數個橫暴的藩鎮。同時他還是個沉默、禮遇兵士的人。對於兵士們若有好的表現,即使是微不足道,他也會給予獎勵。能夠被稱為名將的人,基本上對於兵士一定都是非常地禮遇,甚至能夠讓兵士們在其手下願意不惜生命為其作戰。說到這一點,似乎張飛就沒有做得很好了。

由於李晟建立了那樣大的功勞才成為宰相,照理說他的兒子李朔應該能夠提早出仕才是,然而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李晟這個人認為自己的兒子什麼能耐也沒有,自然不能夠隻憑著父親的名聲而出仕——這在現代的日本似乎並不是如此,不管是政要還是職業棒球選手都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也因此李朔一直不能夠出仕。然而朝廷倒不這麼認為,曾數度想要提拔李朔,隻是這一直到身為父親的李晟死後方才實現。當李晟還在世的時候,李朔一直是沒有什麼大作為的,不過他倒沒有因此而對父親有所怨懟就是了。

這個叫做李朔的人,後來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將其生涯都投注在打倒強橫的藩鎮之上。其中最有名的,就屬發生在西元八二一六年的戰事,這年李朔剛過四十歲。

當時有名叫做吳元濟的節度使,其勢力非常強大,吳氏一族曆經三代,大抵支配了中國東部地方的藩鎮,在數十年之間,朝廷的軍力根本就一步也踏不進這個範圍之中。而吳元濟這個人還聯合了其他的藩鎮,做了許多非常蠻橫的事情,像是派刺客到京城長安將宰相暗殺之事。因此也使得朝廷再也不能坐視不管,而命李朔前往討伐吳元濟。惟在我方兵少、敵方兵多的狀態下,看起來實在是沒有勝算。

當冬季來臨的時候,兩軍依舊對峙——大家應該知道所謂的黃道吉日吧?時至今日,這樣的事情還是有的,指的就是好日子。而相對地,不好的日子就稱為黑道凶日——在一個降雪的黑道凶日裏,李朔命令兵士出征。這時部下們都非常吃驚,一般來說,出征不都是要選吉日來進行的嗎?像隋的煬帝要遠征高句麗之時,即使準備早已妥當,還是要等到正月一日才出發。當然,現代也許有人對這些根本不以為意,然而像是結婚典禮不也要選好日子,而火葬場在大凶之日甚至會關閉不都也是受到這個的影響嗎?連現代都尚且如此,對於距今一千二百年前的人們來說,在黑道凶日出擊,不更是件破天荒的事!不過由於李朔這個人深受部下的信賴,即使是在這樣大雪紛飛的黑道凶日夜裏,就算可能全數滅亡,仍舊願意為了他這個人而送命。就在全員有了這樣的覺悟之後便出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