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這裏是從大唐世界帝國的極盛期所開始的。要說到相關的小說的話,則正是《隋唐演義》的精彩之處。
在提到《隋唐演義》這個名字之際,有一個地方讓我有點在意,因此在進入本題之前,也許先將之做一番整理會來得較好些。也就是關於將曆史上的人物對讀者做介紹時,如果說是在傳說、小說、或者是在戲劇之中所描寫的事件的話,那都是屬於比較虛撰部份的問題。
從結論上看來,對我個人而言,我是希望能夠盡量多花一些篇幅用於描寫介紹像這樣子的虛撰部分。就算不見得是真實的曆史,但也都是在經過了漫長的時間之後,由眾多的人所創造出來,方才使得這些人成為民眾眼中的英雄的。這同時也證明了在民眾的眼中,是如何地接納了什麼樣的曆史。本來,我寫這一本書的目的就是在於“將日本的讀者所不知道的中國曆史上的名將介紹給大家”,也因此,我自然會希望能夠讓他們盡量發揚出不同麵相的光芒,讓讀者得知他們的魅力。在這樣的意圖之下,自然是從最初開始就積極地提及那些他們登場於其中的傳說、小說、或者是戲劇了。在前麵我曾提過像《吳越春秋》、《李廣傳》、以及《隋唐演義》等,而在這裏,則還會有《楊家將演義》以及《嶽飛傳》等的登場。
隻不過,如果是大多數人都已經聽聞過其名,而且對虛撰的內容反而更有所感的情況下,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現實考量上的矛盾情形。像是關於《三國演義》一書,我就認為已經不需要再於這些虛撰的故事之上作文章,反而是將話題集中在於虛撰與實際之間的落差之上。也許因為這樣,寫出了一些讓人看了可能有點不能接受的內容吧!
前言似乎拖得有點長了,接下來我們就正式切入正題。
西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即位。他的本名叫做李隆基,乃是太宗李世民的曾孫,同時也是則天武後的孫子。當時的他不過才二十八歲,是個年輕而充滿英氣的天子。這個人和之前曾經提過的例子——漢武帝,以及之後將會提至的清朝乾隆皇帝有許多相像的地方。除了都是在先人之前所蓄積的業績之下,創造了華麗非凡的極盛時代之外,他們也都才能豐沛,充滿了自信和霸氣。不過他們雖然都建立了華麗的政績,但也都在長時間治世的後半段發生了一些矛盾和失政,以致使得帝國蒙上了一層陰影。另外,這三人也都有著與美女之間的羅曼史,武帝是衛子夫、玄宗是楊貴妃、而乾隆皇帝則是香妃。這三位美女同時也都死於不幸,也許這就是他們不吉利的共通點吧!
玄宗在帝位和貴妃兩者都失去了之後,後來便和身邊最後的隨待一同渡過寂寞的晚年。這一點在《隋唐演義》之中也給人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可見玄宗勝過武帝的,大概就是在民眾之間受到相當程度的歡迎這一點上吧!
在前麵我們也曾經提到過一點,那就是所謂的玄宗這個名字,乃是在死後所給予的稱號或諡號,因此在其生前,是絕對不可能會有“我就是玄宗皇帝”這樣的自稱的。不過,玄宗這個諡號倒是十分少見,幾乎可說是舉不出其它的例子來。至於像太宗或高宗這樣的稱號,則可舉出相當多的例子。
說到玄宗皇帝在位其間,理所當然地,花都長安自然是熱鬧非凡,關於其熱鬧的情狀,在許多的曆史書中均有加以解說。
也許可說是開玩笑吧,在之前,我曾經讀過在日本史中關於江戶時代文化的書籍,大體上在日本是於江戶時代的中期之際才開始出現有料理店這樣的東西的,由於當時在歐洲還沒有出現所謂的餐廳,因此它上頭就寫著世界上最初建立餐廳的乃是日本的江戶。其實這樣的說法是很不恰當的,因為在唐時代的長安就有名為“旗亭”的豪華餐館了!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認為,會說出這種話的人,應該是那種認為世界就是由歐洲和日本所構成的人,他似乎根本就沒有把中國列入世界之內,在寫下了倫敦和巴黎尚還沒有餐廳之後,就不顧其他的地方,管它是中國、印度、還是阿拉伯諸國什麼的。
好了,現在我們從第五十九位的高仙芝、以及第六○位的郭子儀開始談起。這兩個人在安史之亂的時候,乃是可區分為明暗兩種類型的人。安史之亂是在世界史的教科書上一定會提到的重要大事,是唐時代由安祿山和史思明所引起、延續了九年之久的大叛亂。由於其規模實在是相當地巨大,因此直到今日,也是常會被提及的話題。
本來高仙芝這個人,就並非身為漢人,而是高句麗人。也許這樣說有一點失禮,但他確實是高句麗被滅亡之後的遺族,而在來到了大唐之後出仕的一個例子。
關於高仙芝的事跡,乃是在於大唐帝國的邊境,特別是在擔任西方之守護而建立其功勳的。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西元七四七年,他曾率領著一萬名士兵越過帕米爾高原西行的事。關於這件事在我於陳舜臣老師的對談之中也曾經有提到,根據英國的東洋史學家M·A·史坦所言,這乃是超越了罕尼拔越過阿爾卑斯山以上的壯舉。的確,以一萬的部隊要渡過那樣的帕米爾高原,沒有獨到的指揮統率能力是絕對不可能辦得到的。而他自渡過帕米爾高原之後繼續西行,讓西域七十二國盡皆服屬於大唐之下,在曆史上可說是非常大的勝利。
在此所提到的都是他好的地方,其實,高仙芝這個人在功名的欲望之上非常地強,在此之後也曾發起過不必要的戰鬥,那就是對石國的討伐。
石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大致是現在的塔什幹特,是一個綠洲型的國家。他在捕捉其國王之後便將他送往長安,最後和其他的俘虜一同盡數斬首,可說是件非常無益之事。要說這事無意義嘛,也許說他殘忍無道還更貼切一些。
國王被殺死之後的石國,就開始謀劃對唐的複仇,而由於其單獨之力沒有辦法完成,因此就向阿巴斯朝的伊斯蘭帝國求援。在此高仙芝再度越過了天山山脈向西行,與伊斯蘭軍展開了對決。這場在曆史之上留名的大會戰,也就是怛羅斯河之戰。
這時在唐軍之中,有著由土耳其係的少數民族(譯注:由於土耳其乃是唐代突厥西行之後所形成,因此此處指的應是突厥係的民族)所組成的部隊,他們對高仙芝也有所反感,因此就投向伊斯蘭軍之中,造成高仙芝的大敗。
在這個時候,有許多的中國人為伊斯蘭軍所俘虜,其中還包括製紙的工匠,這些人一路前往西方,甚至到達了薩馬爾甘得。於是,紙的製法就初次地傳到了西方的世界。
在這群俘虜之中,有一個名叫杜環的人,被抓到了伊斯蘭帝國的根據地,也就是阿拉伯。後來在他回來之後曾留下了有關阿拉伯的貴重記錄,可惜目前已經失傳。
就這樣,這場怛羅斯河之戰,造成了不隻對阿拉伯世界,甚至連對遙遠的歐洲都有非常意義的結果。紙在中國是在後漢時代由一名叫蔡倫的宦官所發明的,一直到這時為止,經過了六百數十年,在歐洲都一直未曾有過紙的使用。而也是因為如此,西方的文化終於能夠追上中國——其實正確地來說應該隻能說是比較接近了而已。不過,總是比以往在歐洲使用紙莎草或是羊皮紙來得方便,文化的傳播度也大不相同。
對了,剛才所提到的杜環,他在去的時候是以俘虜的身份經陸路前往的,然在回來的時候則是搭乘阿拉伯商人的船隻,由海路所返回的。至於書的標題,則是叫做《經行記》。
在高仙芝吃了敗仗之後,他並沒有向朝廷報告,就這樣繼續過著他的日子。而當時的玄宗皇帝正與楊貴妃每天過著快樂的日子。同樣地在南方,楊國忠一黨在對南詔國的作戰之中也吃了敗仗,這件事也並沒有告訴玄宗。
大抵上這是西元七五○年左右的事情,那時的玄宗已經即位約四十年左右,早就不若以往那麼地看緊政務了。
所謂的南詔國,位於現今雲南這個地方,立國的並不是漢民族。它同時受到中國和印度二方麵的影響,文化程度甚高。而其第五代的國王閣羅鳳這個人更是十分英明,曾三度將楊國忠派來的大軍擊破,形成了完全拒唐獨立的態勢。
在作戰中,有個名叫鄭回的唐朝官吏遭到俘虜,閣羅鳳認同他的才能,讓他當上了重臣,仿效唐的文化將國家進行全麵性建設。
而鄭回也不負所托,在南詔除了製訂國家製度之外,也導入漢字,並確立了與唐之間的友好關係。以後,南詔的王族也都赴唐的成都留學。關於閣羅鳳和鄭回兩人的描寫,雖然也應該能夠寫成有趣的小說,但似乎還沒有這樣的作品出現。
在此之後,安祿山就發動了有名的叛亂,關於當時的事情,在《隋唐演義》、以及井上靖先生所寫的《楊貴妃傳》之中有著詳細的描述。此外,當然陳老師的《小說十八史略》之中亦能夠讀到相關的故事。
楊貴妃這個人本身並沒有什麼積極地想要掌握權勢的具體行為,然而她的族人除了過著奢侈的生活之外,卻也形成自己的派閥而意圖穩固自己的政權。
楊國忠這個人,在《隋唐演義》的原文之中,是即使殺了他都還嫌便宜他了的惡黨。在財政等等的方麵上,他倒並不是完全地無能,惟在個人的感情上一直嚷嚷著安祿山會叛變!安祿山會叛變!結果,安祿山真的被逼得叛變了。這時候楊國忠還把這件事當成自己的預言成立,真可謂是不要臉至極的說法。
安祿山發動叛亂,時值西元七五六年的十一月,而在十二月時便攻陷了洛陽,舉兵不過短短一個月而已。本來大唐帝國的正規軍隊號稱總數有六十萬,其中的十八萬由安祿山一個人所掌握,大約占了全軍的三成。由於這樣的數字實在太過巨大,因此曾經有過削弱其兵權的提案,然而玄宗卻沒有采取行動。這個時候,玄宗到底是完全信賴安祿山呢,還是因為怕如果處理得不當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因此才一時難以下手呢?這確實是非常微妙。
不管怎樣,安祿山在起兵的一個月後攻下了洛陽,而在洛陽與長安之間有一座曆史上有名的城寨,叫做“潼關”。如果不通過此處的話,從洛陽是絕對無法到達長安的。潼關就是這樣的一個軍事、交通要塞,同時也難以攻陷。當時鎮守此地的正是高仙芝。高仙芝雖曾一度出擊,惟此時同僚封常清因遭到擊破而逃回,並提出隻能回守潼關的進言。就算還想在其前方進行防禦,但其勢實在難以阻擋,因此兩人便後退回潼關。同時為了防止敵人的追擊,還將街道上兩旁的大槐樹砍倒阻於路中,現在看來的話,實在是非常地可惜。
接下來,安祿山軍雖然攻向潼關,但畢竟一時之間難以攻陷,而被一一地擊退。可是就在此時,玄宗竟將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起處死。如果就這樣讓高仙芝和封常清繼續守著潼關的話,也許長安就能夠平安無事也說不定,可是此時負責監視高仙芝的宦官,一個名叫邊令誠的,因為曾賄賂高仙芝還是封常清遭到拒絕,因此便懷恨在心,竟聲稱兩人不戰而逃回潼關,而且還將軍需物資中飽私囊等等。早已失去判斷力的玄宗聽信了這番話,於是在潼關便將二人處死。就在兩個人將死之際(當然遇敵而後退是事實,但是將軍需物資中飽私囊則是冤罪),潼關的兵士們為此大呼冤枉,更有其聲響撼動天地之說。
在這兩位將軍遭到處斬之後,由於潼關不能不守,因此便派了另一位名叫哥舒翰的人前來代替。哥舒是姓,而翰是名,是個相當少見的姓名,此乃由於他為異民族出身之故。結果,守潼關的任務失敗,在作戰中不幸身亡。
安祿山這個人也不是漢人,而是胡人。就像高仙芝是高句麗人一樣,哥舒翰也不是漢人,而是北方騎馬民族出身。不論是攻的一方還是守的一方,大家都是少數民族的人,連安祿山的部下也都不是漢人。由於他們都是少數民族的將軍,因此也有“安祿山的叛亂乃是唐方麵主觀的說法,其實根本就是受虐的少數民族的革命”的看法。不過從既然連防守的一方也是少數民族出身這一點看來,就應該不能夠說是革命了!而且,安祿山並沒有受到虐待,反而是受到禮遇而大大出仕呢!我認為這樣的看法,隻不過是教條式地看待多數民族對少數民族關係錯誤的刻板意見罷了。
在此,關於高仙芝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大體上,唐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國家,即使不是漢人,也是能夠逐漸出仕的。像是日本人阿倍仲磨呂,就以文官的身份出仕,深受玄宗的信任。另外,在高仙芝擔任將軍的時候,還曾有位上官看他不順眼,罵高仙芝是個吃狗肉的高句麗家夥。關於這一點,陳老師認為這正是在唐帝國中還有種族歧視的例證。不過,在這件事情上我也有不同的意見。
如果高仙芝是漢人的話,當然也就不會被這樣說了,然而那位罵高仙芝的上官,也並非漢人,而是西藏人。因此,我認為這是多民族國家中少數民族同仁之間感情的互相排斥,也可能是官場的競爭,甚至是一種嫉妒。陳老師將之舉為歧視的例子也不無可能,因為大唐帝國並不是烏托邦,彼此之間還是可能有差別意識,也可能有缺點或是不好的地方,畢竟這是個普通的人類社會,大可不必過度美化。至於前述論點也隻是我個人專斷的推測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