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我們繼續來看《隋唐演義》的世界吧!隋與唐雖然像是不同的王朝,然而隋煬帝其實和唐的李淵乃是母係的表兄弟,因此其實這也可看做隻是同族之同的帝位移動而已。
總之,在這樣的亂世中,群雄四處並立,也因此優於武勇的人也存在於各地,當然,也有些人是有意圖地選擇君主,然而大部分的兵士卻隻是單純地跟著軍隊,而隨著這些軍隊不斷改變其君主,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在各陣營間遊走。
在此,第五十一位的李靖登場。這個人在中國的曆史上,不用說是百人了,就算把百人削到隻剩十人為止,他也應該還是在十人之中的名將。
這個人如前所述,雖然有一位有力的養父韓擒虎。隻是韓擒虎這個人是個不太明白人情世故的人,因此就算他的位置很高,但在隋的朝廷中總是懷才不遇。因此李靖這個人也沒有很好的遭遇,在韓擒虎死後,更是失去了後盾,也更難以出仕了。
如前麵所言,李靖一直到五十歲左右都爬不上去,不過,他曾有一次被請到前麵也曾提到過的楊素家中,述說著自己的軍事理論。楊素十分佩服,敲著自己的椅子說:卿有朝一日必將坐上此位,認同了他的才能。隻可惜在還沒有為他做些什麼之際,楊素便已死去。根據《隋唐演義》的故事,楊素的小妻對李靖一見鍾情,就想跑到李靖那兒,然遭到其拒絕,因而楊素自然也沒有要擔負李靖未來出仕的義理。就過樣,本以為將會終老於田野的李靖正巧遇到了唐高祖李淵對煬帝起了叛旗。李淵本人倒是對於這件事十分磨菇,不過他的兒子李世民——這時方才十七、八歲的年紀——卻趕著父親的屁股,認為起事再也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因此就舉兵起事。
煬帝對於悅樂之事可說是什麼都喜歡,他特別喜歡以奢侈的行列至各地去旅行。除了數萬的兵士以外,還有其他的官吏以至於宦官、甚至連女性都要幾萬人隨著他以各種裝飾弄得美美的一同前進,因此他的來本身就是一種麻煩。而當煬帝前往北方巡幸時,北方的突厥突然攻擊而來,因而受到了包圍。由於城池被圍困,因此煬帝也沒有辦法脫逃,隨著食糧的減少,突厥的攻擊也一刻一刻地加緊,這時部下提出了一道計策。就是在流經城內的河川中將信順流而下,流出城中,剛好這封信被上個帶著馬在河邊飲水的少年所拾,這位少年就是李世民。在看到了這封信後,得知皇帝處於危機之中,如果能夠加以解救的話,就能夠獲得獎賞,因此李世民就向父親報告,並組織了援軍前往救援。正巧這時突厥的食糧也差不多將盡,且知道隋之援軍很快就會從各地趕來,繼續待在此地也是無益,於是就退兵而去。
而當李世民率領援軍到達後,雖然是揀現成的便宜,但畢竟還是救駕成功,沒想到煬帝這個人卻早就把要給賞的事情忘得一幹二淨,所以兵土們就沒有獲得任何獎勵。看到這個情形的李世民,這時就看出這樣的皇帝遲早會不行,這也是有名的故事。
就這樣,他在十幾歲時就隨著父親起兵,在二十幾歲時就取得了天下。在中國四千七百多年的曆史中,二十幾歲以實力取得天下的,就隻有楚的項羽及李世民兩人。而相對於項羽一代就遭滅亡,唐則延續了近三百年,因此說他是空前絕後的霸王也不為過。
接下來回到李靖的故事。就算他之前都非常懷才不遇,但他本來還是打算為隋效忠的,當李淵起來叛亂的時候——姓李的人在此真的出現了很多——他本欲通知煬帝,結果卻被發現而被捕。從李淵看來,李靖是個間諜,因此就想要將之處刑。這時李靖大叫道自己乃是隋的臣下,隻不過是想要對隋盡忠而已,如果因為這樣就要殺他的話,那又何以取得天下呢?聽到這段話的李世民,就對父親說原諒這個人吧!而把李靖留了下來。
不過,在《隋唐演義》中,這個場麵卻完全沒有任何記載。
在我重新讀了一下《隋唐演義》後,還發現剛才所提的、李世民在河裏揀到求救信而前往援助煬帝的故事,也沒有記載於其中。因此,不由得讓我有這個作者到底有沒有讀過正史的疑惑。也許他是讀了許多的稗官野史之類的,然後再重新將之建構,不過該不會沒有讀過正史吧?
總之,最後的結果就是李靖成了李世民的部下。根據《隋唐演義》的設定,當時李世民為十七歲,而李靖則剛好比他大三十歲,也就是四十七歲。而李靖在與李世民相遇後,就以獨一無二的軍師之姿活躍。
接下來的是第五十二位的李績,這個人可以和李靖並列為唐的兩大軍師。他和李靖不同,從年輕時就有名望,怎麼說呢?原來他自十七歲前就組織叛亂軍起來反抗煬帝暴政。隻不過,由於他真的太年輕了,因此如果以自己為頭的話實在不太好,就以他人為統領,而自己則掌握實權,一次次打敗隋軍,可說是個令人感到恐怖的少年。
這時,被李績推為統領的,是一個名為翟讓的人物,這也是《隋唐演義》中的世界。
而在此雖然稱為李績,其實他的本名乃是徐世績。因此在作品中也常被稱為徐軍師。
順便一提的是,翟讓和徐世績所起兵的山寨,名為瓦崗寨。既然是堆瓦為崗,那想來也不會是座高大險惡的山地,如今這兒也是河南省的一處重要之地,往東南西北之交通四通八達。在中國民眾文學的世界中,與《水滸傳》的梁山泊相同,這個所謂的瓦崗寨,也是一種世外天地的象征。
這瓦崗寨的軍隊,正是讓之前曾經提過的隋最後之名將,也就是第五十位的張須陀戰死的那支軍隊,而也因此,瓦崗寨便上舉成名。
在這兒,翟讓這個人當然是並沒有什麼作為,實際指導作戰的人乃是李密。這個人雖對煬帝發起了叛亂計劃,但也因失敗而被捕,在護送的途中又巧妙地逃走。後來就在群雄之間來回,伺機取得天下。在《隋唐演義》中,對於這一方麵就有詳細描述了。
在此,李密就以打倒了張須陀的男子之名聲,震驚了天下。於是這座瓦崗寨也不斷有一些向往這種亂世非法氣節的勇者投靠。於是瓦崗寨就把原來在山上的城寨根據地移往較靠近洛陽的地方,建立了魏這個國家,而李密就成了魏公。
這時,在《隋唐演義》中並沒有出場,而是在其他的書中出場的,有所謂魏的五虎將軍。這指的就是秦叔寶、單雄信、王伯當、程知節、羅士信等五人,這是《三國誌》的書迷們應當會感到欣喜的設定。
其他還有一個文官魏征,因此這時魏國人才的豐富可說是相當了不起。
魏成立之後立刻就包圍了洛陽,號稱軍隊三十萬,支配著天下的中心地點。這時乃是西曆六一八年的事情,而當時李密已有大概會取得天下的感覺了。
隻不過,李密本身是個對自己的才能非常有自信的人,他首先把翟讓,也就是這一派最初的統領給謀殺了,因而造成人心的離異。根據《隋唐演義》的設定,當時魏征、秦叔寶、以及徐世績等都對唐持有好意,認為唐總有一天會統一天下。而李密由於看不過去,就把這一幫人都趕了出去。沒過多久,李密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所打敗,狀況非常糟糕,把至今的勢力在一日之間完全失去。李密在苦思之後,就無可奈何地投降給了李淵。隻不過,李密並不是個可以待在他人之下的人,在經過一個月左右,他就背約逃跑,而在途中因遇到伏兵而被殺害,當時年僅三十七歲。
這時,所謂的魏之將軍,由於大舉歸順於唐之故,是以對這時的唐來說,尤其是在軍隊方麵,也是一舉經過強化。
如果李密這個人能夠用心,不要逞強與王世充作戰,而保存勢力的話,那麼曆史將會如何轉變就令人難以預測了。順道一提,在日本也有以李密為主角的小說,那就是狩野朝美所著的《隋唐陽炎賦》。
這時的李世民是為秦王,而李淵則為隋的唐國公。因此在李淵即位的時候,就以自己的封地而自稱為唐。
而在徐世績與李密不和之後,就領著自己的軍隊,還在城的附近徘徊時,李淵就放話希望他能夠投降於唐。不過徐世績說道,就算自己與之不和,但畢竟是李密的部下,因此並不希望在未透過李密的狀態下歸順,而讓李淵非常感佩。
接下來,在六一九年初,徐世績終於降唐,這時方才二十六歲。而唐也給予其厚遇,賜予其國姓李,因而改名李世績。不過也在此就直接改稱為李績,這乃是因為對其君主李世民表示尊敬之故。
就這樣,李績自十幾歲起便當上叛軍的指導者,在天下有相當的名份,而在三十六歲時,則當上了唐的軍師。故他和李靖不同,是個在年輕時就有名聲的人。
接下來看到第五十三位的秦叔寶。這個人在年紀上比李績大個十幾歲,在《隋唐演義》中,乃是北齊某將軍的兒子,不過是否屬實就不知道了。我想也許他根本是個無名的庶民出身也說不定。隻不過,他自年輕時就因武勇與孝順而知名,關於這一點,在《隋唐演義》中也有說明。
一開始,當秦叔寶還隻是軍隊末端的兵士時,他的母親死去。於是隋之大將軍叫做來護兒的——這個人也在《隋唐演義》中有出場——就在秦叔寶母親的葬禮中特別請使者送上吊唁,此舉讓大家吃了一驚,就問道:像你這樣的一位大將軍,為什麼要對那樣一介無名小兵家的葬體特別派使者去呢?來護兒答道:這個叫做秦叔寶的男子,可不是平凡之人,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的。因此,在《隋唐演義》中,這個來護兒是個相當不錯的角色,以秦叔寶的知音身份一直守護著他。
秦叔寶在張須陀旗下,與羅士信一同與叛亂軍作戰。由於行動出色,在張須陀死後,就移至李密旗下。隻不過,如果從表麵上看來,李密是張須陀的仇人,那為什麼還要特別跑去李密那兒呢?關於這樣的疑問,在《隋唐演義》中也對這段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所說明,就是設定秦叔寶從很久以前即與李密相識。
在這樣的時代中,剛才也曾經說明過,昨日之敵,也許就是明日的己方,離合聚散總是接二連三地發生。總之,在遇到對自己來說真正好的君主之前,大家都是東跑西跑、分分合合的。就算你找到了一位君主打算對他盡忠,可是在君主不行的時候,就不要磨磨蹭蹭,還不如趕快去找下一個更好的君主。像這樣的例子非常多。而跟著如兄長般的秦叔寶,羅士信也一樣到處遊走。
接下來要談的是第五十四位的尉遲敬德。
像秦叔寶等人,於隋之末期是在山東及河南一帶活動,而尉遲敬德則是在更北的山西一帶與附近的賊軍什麼的作戰。其後,群雄衝有個劉武周的人得到了力量興起,而尉遲敬德就進入其下而成為將軍。之後,劉武周就與唐展開了作戰。劉武周的勢力其實相當大,如果當李世民與李密作戰時,劉武周從背後突擊長安的話,那麼唐很可能會因此而滅亡。在收拾了李密之後,李世民就為了征討劉武周而向北行,這時所率領的包括李績、秦叔寶,以及程知節、羅士信等,幾乎昨日的魏軍都被納入其下的感覺。
而在與劉武周的軍隊衝突之際,在京劇的標題乃是《秦尉大戰》,也就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單挑。能夠在曆史上留名的單挑戰,大概除此之外也不多了。
總之,他們兩個一下換馬再戰、一下是稍事休息之後再戰,戰鬥持續了數日夜,勝負一直無法分出。其後,劉武周死亡後,李世民還鄭重地把劉武周的首級送回尉遲敬德那兒,讓他好好地舉行葬儀。而尉遲敬德也在君主死後,因感念李世民的恩義,就降伏而成為其部下。
關於這場《秦尉大戰》,在《說唐》中,有比《隋唐演義》更精采的描寫。
所謂的《說唐》,是比《隋唐演義》更加偏離曆史,是如講古一般,非常充滿故事色彩的東西。根據《說唐》,李世民在帶領程知節前往前線偵察時,突然遭到尉遲敬德的急襲,在程知節一番奮戰之後,兩人依然被捕。正當尉遲敬德要誇耀其武略時,程知節道:你不過隻是井底之蛙罷了!我還有個大哥秦叔寶,在他麵前,你根本就不算什麼!尉遲敬德大怒,說對方說謊。程回道:是真的,如果你認為我說謊的話,就讓我去把秦叔寶帶來。然而尉遲敬德卻說,怎麼可能讓你這麼簡單地逃掉。因此程知節也隻有把年輕的君主——也就是李世民——當做人質留下,說如果自己沒回來的話,那君主就任你看是要燒還是要煮,隨便處置吧!李世民雖想說這個人怎麼這樣,但也隻有相信程,於是尉遲敬德就把李世民留下,讓程知節快馬回去迎接秦叔寶。
像這樣的故事,其實真的是很有趣,讓人一麵讀一麵就想笑。隻不過,日本人最初在接觸《說唐》之時,我想可能發現不了其中的樂趣,最好是能夠先讀過《隋唐演義》,在大致了解其背景後再來看《說唐》,就會比較有意思了。
尉遲敬德在出仕於李世民後,就以其武勇而活躍。至於秦叔寶這個人,則由於他在戰場上曾經受過很多傷,因此其實他以後就沒有那麼活躍,而讓尉遲敬德取代其第一武將的地位。關於尉遲敬德,在《隋唐演義》中是以神勇來形容,至於秦叔寶就沒這麼說過了。舉個例子來說,在《隋唐演義》的書末介紹中曾說,尉遲敬德的武藝高強,可說在其生涯及戰場上,從來沒有負過傷。讓人感覺似乎帶著點神秘的氣息。在年齡方麵,由於尉遲敬德也較之年輕十歲左右,因此在以後他也一直守護著李世民,甚至還有帶著他突破敵軍重圍的記錄,在在顯示他的活躍。
不過,這個人卻在太宗李世民從高句麗遠征歸來之後,就突然舍棄了一切的地位而引退,並離開長安住進了鄉下的道觀,也就是道教的寺院中。在此一麵修行仙術,一麵欣賞音樂、下圍棋,同時還與附近的小孩子們一同遊玩,在過了十數年的歲月後,才悠悠地告終其七十四年的生涯。說實在的,像這樣不以重臣的職位繼續留在崗位,也沒有破滅死亡,真的可說是悠然自適的人生了。
再說到同時代的羅士信——他倒是一直和秦叔寶在一起。這個人雖然隻比太宗李世民小個一歲,但卻在二十歲時死亡。原因是他在與敵作戰之中被捕,雖然受到勸降,但因遭其拒絕之故,因此就被處刑。
不管是羅士信、秦叔寶,還是其他的人,隋末的武將們大都曾經換過好幾任的君主,這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在遇到可以把自己的性命交給他的君主之前,是不會妥協的。羅士信也是曾換過君主流浪過,最後才成了李世民的手下,而在加入了李世民之後,即使敵人勸降,他也不願答應,因此才被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