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三國誌》本身是無罪的,而《三國誌》很有趣也是事實,因此,會有對《三國誌》狂熱的人也是理所當然。可是反過來看,這是不是也是經過炒作後的結果呢?而媒體則又更助長了這樣的風氣。
在這兒說過有名的笑話,這是發生在二十世紀以後的事。在山東地方的某個鎮上,有個上演京劇的地方,當街上的小霸王問道:“演些什麼呀?”之時,回答道是關羽的故事。結果小霸王就怒道:“什麼?關羽?那家夥不是山西的鄉下人嗎?這兒可是山東呢!山東也有很偉大的英雄哇!”再回道:“是說秦叔寶嗎?”“沒錯!就演個秦叔寶的故事吧!對了對了,就演‘秦叔寶單挑關羽’的故事好了!”關羽和秦叔寶可是差了四百年之久,要舉日本史為例的話,就像是弁慶與加藤清正單挑一樣離譜。而在京劇的幕打開後,大家前往觀賞時,卻發現台上的關羽和秦叔寶打在一起,大家不由得啞然失笑。
這在中國乃成了說故事的人極佳的有名笑話,然而到了日本大概不會是這麼一回事,大家雖然知道關羽,可是對於秦叔寶則是一問三不知。這個笑話是在於秦叔寶的武勇與知名度和關羽匹敵的前提下,才能夠讓人一聽就笑的。
好了,再回到薛仁貴的身上。這個人在此後也是守護唐之邊境,而在東方大為活躍的人。就算是把名將百名篩減到十人,我想他也是會留在其中的名人。
尤其是“薛仁貴三箭定江山”的故事更是非常有名。原來在與敵軍大戰時,薛仁貴以三支箭依次將敵軍第一、第二、第三把交椅一一自馬上射落,因而造成了敵軍的恐慌,於是就一哄而散。
這在中國乃是眾人皆知的有名故事,然在這樣的實力和功績之下,這個薛仁貴卻沒有大大受到封賞,隻不過,從他的兒子乃至於孫子,倒是都成了民眾眼中的英雄,就像是唐王朝的守護神一樣,一直留傳到後世。
薛仁貴兒子的妻子,名叫樊梨花,乃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既強又美麗的女將軍。隻不過,其真實性如何無法得知,大概是傳說、也或者隻是文學中的人物吧!她雖然沒有被計入百人之內,但依然非常有名,可說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女英雄。
說到女英雄,我倒是想到另一個人,大抵也是在這個隋唐時代,有個名叫花木蘭的女子。這個人,與其說是曆史上實際存在的人物,倒不如說是文學或傳說中人物的感覺,因此這次也將之剔除。對我來說,雖然不知其是否實際存在,但故事中她是代替父親以男裝從軍。這個故事也是非常有名,自然也都曾改編為戲劇以及電影等。
在《隋唐演義》中,花木蘭雖然也曾登場,但這應是將既成傳說加以錄下,帶有點勉強的感覺,關於這點並本能說做得很成功。當然,像這樣一個策馬持劍的女英雄,實在非常少見,我個人也覺得蠻可惜的,不過畢竟不能勉強加入。
再接下來的是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他在“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中也曾被我提及。他乃是在印度這樣的異國中,率領著尼泊爾異國的軍隊,與象之大軍作戰而獲得勝利的人。在與陳老師對談時也曾經說到過,希望能夠讓這個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歡迎。這個人其實曾經三度前往印度,最初並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時則升為正使,被卷入“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一文中所提的王位篡奪事件,而率領了尼泊爾的騎兵大為活躍。其後他還曾經再一次前往,去做什麼呢?其實他是去寺廟中參拜。是個立下了大功之後,揮揮雙手就回去的人。
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發揮。在從印度回來後,也隻是句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這個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過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詳細的記錄留傳,叫做《中天竺行記》,可惜如今已經散落,幾乎沒有留存下來。
關於這個人,我認為即使是把他當成如好萊塢電影般具華麗風格之冒險電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之前,日本曾拍過《釋迦》之類的電影,雖然我也曾想說“怎麼不拍這個人的電影呢?”之類的問題,但為了怕被人說:那你就出錢來拍好了,也就莫可奈何了。
再接下來是第五十八位的裴行儉這個人,他是從高宗時代開始,活躍於則天武後時代的人,同時也是第五十五位蘇定方的弟子。蘇定方這個人之前也曾經提過,喜好吹吹牛皮,是個有點怪怪的人,然他在見到了少年時期的裴行儉之後,倒是將自己所知的軍事知識全部傳授給他。裴行儉這個人是非常正直的人,對於他和好吹牛皮的師父間是怎麼樣相處的呢,我光是想象都覺得十分有趣。
裴行儉這個人在則天武後,也就是女皇帝武則天掌握權勢的時候,曾經寫過批判的文書,因此遭到生氣的武則天流放。從宮廷中被放逐,命其前往西域。而這個至今以前是以文官的身份活動的人,在到了西域之後,就以蘇定方所教的兵法為生,反而大為活躍。
而本來這個人就以書法名人而為世所知。
特別是在此時西藏的勢力增強,常常與唐軍發生衝突,於是他就一下與西藏軍作戰,一下是討伐突厥的殘黨,立下了相當的武勳。不過,裴行儉最大的功績卻是在救了波斯王子一事上。從大視野的世界觀看來,當時乃是伊斯蘭帝國的大發展期,以西曆來說,大約是在七世紀後半左右,而這也就是發生在六七七年的事情。
在此,往東進的伊斯蘭勢力,將沙珊朝波斯帝國滅亡。而沙珊朝波斯帝國的王子就帶著聖火一同亡命前往唐。所謂的沙珊朝波斯帝國,就是拜火教,他們帶著聖火拚命越過沙漠,正當翻越天山山脈要前往唐時,碰到了出擊的裴行儉。裴行儉就一路護送他前往長安,因而立下了功績。
接續裴行儉後,出場的是張仁願這個人,他經營黃河北方的受降城池,也穩定了邊境的守備。在這兒,唐的時代前半已經結束,而接下來終於進人玄宗皇帝的時代,則代表著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開始。
李靖:紀元後五七一~六四九年。唐初期武將。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縣)出身。為大唐創業之功臣。最初雖然仕隋,惟後來加入認同其才能之李世民帷幕之中盡其忠誠,不久後,即位為唐太宗的李世民在淩煙閣描畫心腹二十四人之時,以第一等的武臣之身留下其畫像傳世。跟隨李世民乃是起自紀元後六二○年之時,除了參加王世充等隋末群雄之討代戰役外,平定江南之役亦有參加。六二九年當突厥侵攻前來之時更以行軍總管身份負責防禦,以後也從事對外民族之作戰。特別是在六二九~六三○年之間的突厥討代戰中攻入其根據地,並成功捕得頡利可汗。六三四年吐穀渾侵入時,他亦前往討代,成功地確立了唐的勢力,為唐安定的第一功臣,受封為衛國公及開府儀同三司。
——《舊唐書》卷六十七《李靖傳》、《新唐書》卷九十三《李靖傳》
李世民:紀元後五九八~六四九年。唐第二代皇帝(太宗)。於紀元後六二六~六四九年在位。李氏乃是在北魏以來逐漸形成之隴西豪族集團,因此他為名門出身,代代均為武學世家。幼時即有相當資質,在隋末混亂開始之際便快速地起義呼應,幫助其父李淵往來於戰場上,而立下唐建國最大之功。於六二六年時,他曾召集部下將與其敵對之兄弟殺死於玄武門,同年,受父親讓位而即上帝位,為中國有數之英明君主。同時還驅使其家臣盡力於國內之統一與對外領土之擴張,奠定了唐帝國之基礎,惟因死時並沒有可靠的後繼之人,因此在死後曾造成帝國短暫的動搖。
——《舊唐書》卷二、三《太宗紀》、《新唐書》卷三《太宗紀》
李績:?~紀元後六六九年。曹州離狐(今山東省單縣)出身。本名為徐世績,後來因唐賜姓李,同時也因為要避太宗李世民之世字而改稱李績。仕唐之後,於討伐王世充等群雄時立下功勞,當太宗即位後亦參加對外民族之戰,為創業功臣。六三○年時同李靖一同活躍於突厥之討伐,六四五年則參加對高句麗之經略。討伐高句麗乃是隋以來之宿願,然真要實現則十分困難,這時亦是以撤退告終。高句麗之討伐完成,則是在高宗時代,為紀元後六六八年之事。
——《舊唐書》卷六十七《李績傳》、《新唐書》卷九十三《李績傳》
魏征:字玄成。紀元後五八○~六四三年。曲城(今山東省掖縣東北)出身。在隋末混亂之際雖曾加入李密之下,然隨著李密的降唐,而改為跟隨李世民之兄建成,除很早便曾勸說要將李世民除去,在玄武門之變中也曾活躍。然而,李世民,也就是太宗雖然知道此事,卻還是把他延攬入帷幕中加以重用。雖然被舉入太宗之二十四功臣內,惟不久僅因一些事件而招致懷疑,因此不再為其所用。
——《舊唐書》卷七十一《魏征傳》、《新唐書》卷九十七《魏征傳》
秦叔寶:名瓊。?~紀元後六三八年。齊州曆城(今山東省濟南縣)出身。在隋末混亂中跟隨張須陀與李密等作戰。然在張須陀敗死之後,就加入李密手下而被拔擢。當李密被打敗時,又再加人王世充麾下,並再度受到撥擢。其後則跟隨唐太宗建立武勳,成為唐之左武衛大將軍。像這樣,他雖在仕唐之前一直轉換主君,然在跟隨太宗之後就一直盡忠,而以側近之姿受到寵愛,最後還陪葬於太宗陵墓昭陵之中。
——《舊唐書》卷六十八《秦叔寶傳》、《新唐書》卷八十九《秦叔寶傳》
尉遲敬德:名恭。紀元後五八五~六五八年。朔州善陽(今山西省朔縣)出身。在隋末叛亂討伐戰中成名,在群雄割據時以馬邑出身之劉武周偏將的身份與唐敵對。六二○年因勢力被破四散,因而降伏於太宗,被任為右一府統一軍。在討伐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群雄平定金國時有不少貢獻。對太宗十分忠實,於討伐王世充之際雖然有不少之前劉武周時代的同伴叛離,但他則應太宗之信賴而勇猛作戰。另外,他也曾數度解救太宗之危機,特別是在與皇太子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等的皇位紛爭中有著決定性的行動,就是在六二六年六月發動玄武門之變,並射殺李元吉,打開了太宗即位之道。於六二一年、六二七年也均曾將侵入之突厥擊退。他雖反對出征高句麗,但依然參加了伐討戰爭,於駐蹕山破高句麗軍。但因生來即為武人之故,而與長孫無忌、房玄齡等文官不合,自遠征回來後便隱退,在十六年間修行神仙方士之道。除了是淩煙閣中被描畫的武將外,死後亦賜予司徒並州。
——《舊唐書》卷六十八《尉遲敬德傳》、《新唐書》卷八十九《慰遲敬德傳》
則天武後:姓名為武曌,也稱為武則天。紀元後六二四~七○五年。紀元後六九○~七○五年時在位。本來是先進入太宗的後宮,後來則進入其子高宗的後宮,並一路升為皇後。六六○年當高宗臥病時開始與政治有所相關,於六八三年高宗歿後,更以改廢以後的皇帝之位逐漸確立自己的權力。在此之間,雖曾發生徐敬業等的叛亂,她在將之鎮壓後大開密告製度,同時也打開新興官僚登用之道,穩固了政權。六九○年即位,國號為周,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個性殘忍、素行不端的反麵,卻支撐了人材錄用早已變質的唐。於實行果斷政治之際,卻又相反地惑於宗教,還創造了武周文字,亦有其神秘的一麵。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後紀》、《新唐書》卷七十六《則天武皇後紀》
蘇定方:名烈。紀元後五九二~六六七年。冀州武邑(今河北省衡水縣)出身。十歲時就跟隨父親出入戰場,自幼時即具豪勇與膽力。後跟隨李靖討伐突厥,亦曾前往遠征高句麗。進人高宗時代後,則盡力於討伐突厥、安定西域等。另一方麵則於征討百濟時立下大功,其後亦活躍於高句麗、吐蕃、吐穀渾等討伐,盡力於唐邊境之安定。
——《舊唐書》卷八十三《蘇定方傳》、《新唐書》卷一一一《蘇定方傳》
薛仁貴:紀元後六一四~六八三年。絳州龍門(今山西省稷山縣西)出身。生於農家卻誌於武人,在唐之遼東遠征時從軍而下戰功。見其奮戰而欣喜的太宗曾說:能夠得遼東,乃是因有卿之故。因而列右領軍中郎將之職。其後,在高宗時代亦極活躍,在六六八年設置安東都護府時即成為其初任都護。在天山破九姓突厥時還有“三箭平定”的說法,這逸話後來也成為元曲而為民眾所樂道。六七○年時曾因被突厥打敗而被貶為庶民,其後就因左遷而仕途不順,在六八一年時再度為突厥所破,以七十歲之齡而亡。
——《舊唐書》卷八十三《薛仁貴傳》、《新唐書》卷一一一《薛仁貴傳》
王玄策:由於身為下級官沒有傳世之故,因此其生歿年及出身地均不明。紀元後六四一年因北印度的瑪卡達送使節來唐,因而以對其答劄之副使節身份,於六四三年前往、六四六年歸國。接著,翌年再度前往印度,然瑪卡達國之西拉迪提亞王已歿,印度進人混亂期。特別是因其王位為一小國提拉布庫提之王所篡奪,還阻止使節團進入。於是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係的吐蕃(即今之西藏)、以及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在大破敵軍、俘虜提拉布陣提王後,於六四八年將之獻予太宗。到了高宗時代,於六五八年第三度被選為往印度之使節,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跡,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隻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舊唐書》卷九《西域傳》、《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傳·上》、八馮承鈞“王玄策事輯”(《精華學報》八·一)
裴行儉:紀元後六一九~六八二年。絳州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出身。因反對武則天之皇後冊立而被貶。然而卻在人材錄用巧妙的武後安排下被派往西域,於六六五年成為安西大都護,立有顯著的功績。六七六年以護送亡命至唐的沙珊朝波斯帝國皇太子為名擊破突厥,翌年亦獲大勝,為唐絕頂時期經營西域之代表武人。
——《舊唐書》卷八十四《裴行儉傳》、《新唐書》卷一○八《裴行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