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河的邊緣——春秋時代(2 / 3)

這時的夫差,因為自己已經沒有勝算而降伏,越王勾踐本想放了他,就像當初他曾經放了自己一樣,但為了預防他將來會像自己一樣再度前來複仇,所以本來是想把他流放到荒僻的小島上,而不想要他的性命。不過,範蠡卻說道:你到底在想些什麼,難道伍子胥的例子還不夠嗎?

勾踐終命夫差自盡,夫差也惟有接受。因為夫差自覺沒有顏麵到那個世界中去見伍子胥,因而留下了以袖掩麵自殺的故事。

範蠡在完成了壯麗的複仇大劇後,本來應該是要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才對的,沒想到他卻在此時向越王勾踐求取休假,最後竟離國而去。根據範蠡自身所言:他的君主乃是可以共同患難,但卻不是可共享榮華之人。

在此,如果範蠡自誇於功績,並求取宰相權力的話,最後必定會受到肅清,看準了這點的他,自然還不如就此離開。範蠡在往北方離去後,展開了他的商賈之旅,由於非常成功,因而成為當時天下第一等的富豪,悠然地渡過了他的一生。

當時,曾有和他共渡一生的另一半乃是美女西施的傳說。這個西施,在越國本來的身份並不高,應該是庶民之家的女子,然由於其絕世的美貌,因而被範蠡所發現,並送到吳王夫差之處。也就是說,範蠡乃是企圖以西施的美貌來使夫差英氣不再,果不其然,夫差在有了西施之後,天天都與之宴樂,還為其建造宮殿。這些都成了當時還健在的伍子胥的口實,也讓夫差在心中立下總有一天要把那羅嗦的老頭子解決掉的決定。這些傳說都是在《吳越春秋》一書中的曆史故事,非常有名。

西施乃是中國四大美女的第一人。所謂的中國四大美女,依古今的順序乃是西施、王昭君、貂嬋、楊貴妃,到底是何時開始有這個稱呼,以及其中的貂嬋根本就可能是不存在的人物這點看來,這樣的人選其實並沒有客觀的依循。當然並不是說在這四人當中有哪一人並不美,這四人應該都是美女沒有錯,然而到底是為什麼選了這四人,而又是什麼人所選的呢?這個就無從得知了。

算了,這說不定還比所謂的世界三大美女要來得好些。所謂的世界三大美女,指的乃是克麗奧派特拉(譯注:埃及豔後)、楊貴妃、以及小野小町等三人。我想這應該是由日本人所選出來的才是,因為再怎麼說,絕對不可能會有知道小野小町的埃及人才是。

如果對春秋時代做一個概觀的話,其實這乃是周朝的後半時代。當時周王朝衰敗,因而成了群雄割據的狀態,就像日本室町時期後半的戰國時代一樣。周之國都在當時由西方往東遷移而來,這並不是因為有什麼原因,而是群雄割據下不得不將都城遷移的結果,也因此,周就以國都不同的兩個時期分別稱為西周和東周。

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周國分裂為西周和東周,而是在周的領域中,國都在西的時期稱為西周時代,此乃是周的全盛時期。此後周衰敗而將國都東移,就稱為東周時代。東周時代再大致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那麼,這兩個時代又是如何區分的呢?

在春秋時代中,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晉,晉雖然一時有取得天下之勢,然終不免國勢衰敗、分裂為三,也就是趙、魏、韓等三國。自此之後,就由春秋時代轉為戰國時代了。

關於第四位的趙襄子這名人物,他被稱為趙國的始祖。這時他並未被稱為王,也就是說,在形式上,趙國亦尚未成立,他乃是晉國重臣之身份。

由於晉國此時已經衰微,重臣之間共分為四股勢力,其中的三股乃是之前提到的趙、魏、韓,而第四股、也是最強的勢力,乃是知伯。知伯的勢力當時非常強大,壓倒趙、魏、韓隻是時間的問題。

當時知伯與韓、魏同盟,準備將對立的趙氏滅亡。而趙氏的指導者,也就是當家的趙襄子,名無恤。關於知伯這個人,根據當時一族的證言,除了具有相當的才能和勇氣,同時還是名美男子,是個非常具有英雄風格的人,唯一的缺點就是具有無盡的貪欲。因此有知伯將來一定會死於貪欲的預言。

由於知伯自知自己是個智勇兼備的美男子,因此為人非常高傲,雖說知伯是與韓、魏同盟攻打趙,但其實知伯根本就是把他們視為下屬,而未屈服的就隻有趙而已,隻要將之攻滅之後,整個晉就是知伯的東西,而支配晉全體之後,接下來就是支配中原全土了。

來看看當時攻趙氏城池的情形,雖然這是座難攻不陷之城,但由於地勢較低之故,因此可引周圍的河水流向此城,就像是日本史上豐臣秀吉攻高鬆城一般,知伯也計劃利用水攻來陷城。他在河上築結堤防,並引水流至城的周圍,而城也因此被孤立在水中。

當然,在趙襄子的城中當時也有不少食客,因此他就派遣能言善道的食客到韓及魏的陣中進行說服:如果這回讓趙滅亡的話,那接下來沒有利用價值的你們也一定會遭到滅亡的,還不如大家一起聯手對抗,方可保全。

本來韓與魏就不是高高興興地跟隨知伯,而是受其威脅的,確實看起來是為了要滅亡趙才利用他們,當趙滅亡後,自己就沒有用了。於是他們就接受了說服,在一夜之間切斷了堤防,讓水自行退去。而不明所以的知伯則受到趙軍的突襲,最後終被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