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河的邊緣——春秋時代(1 / 3)

在春秋時代中,共有四人入選:1孫武,2伍子胥(名員),3範蠡,4趙襄子(名無恤)。

其中三人為南方,也就是長江流域之人;一人為北方,也就是黃河流域之人。

關於孫武這個人,可說是相當知名,至少大家也知道他似乎就是寫下《孫子》這本書的人。但實際上,關於這點倒並沒有那麼明確。根據《史記》上的記載,隻知他最有名的事跡,乃是為了證明軍律的嚴正,而斬去了君主寵愛的兩名美女而已。

在這個事件中,他為了要讓君主認知軍隊訓練的必要性,就命兩名美女為隊長,帶領由其他美女數百人所組成的隊伍,並依軍令行動。然而不論孫武如何命令,就是隻聽聞笑聲,而沒有確實的動作。

於是孫武便認為這是隊長之罪,而將兩名美女叫來斬首。如此一來,其他的人便不敢大意,而能聽從孫武的命令行動了。

從這個故事之中,我們雖然可以得知其所注重的乃是軍律的嚴格,但這大概也隻是象征的寓言,畢竟連孫武這個人實際上是否存在,在曆史上都有很長一段時間表示懷疑。關於這件事,在學界中後來雖然有些有力的學說出現,但找們還是把它當做一則有趣的故事來看就好。

而比較重要的,則是第二位的伍子胥。他在中國曆史上也相當為人熟知,是個把替父兄報仇當成是一生職誌的人。聽說台灣的名漫畫家鄭問老師,在《史記》的登場人物中,最喜歡的人就是伍子胥。隻是,伍子胥是個性格非常苛烈的人,對日本人來說,也許是個避之惟恐不及的人物也說不定。

當這個人被國家所放逐的那段日子中,有段期間幾乎是空白的,因此也有人認為伍子胥在這段期間內是在寫自己的軍事理論書,然後以孫子為筆名發表。因為實際上,孫武這個人的實在性尚有所疑問,而伍子胥則沒有問題。個人認為,伍子胥如果以這樣的形式來著書發表自己的思想和理論的話,那倒是個十分有趣的說法。隻是,為什麼伍子胥要以孫子為筆名呢?那就完全沒有提到了。

就在之前,於中國的西安,幾乎完整地發現了以竹簡書寫的《孫子》八十二篇共十四萬一千七百零九字。如果此一報導屬實的話,那對現今隻存留約六千餘字的狀況來說,如此的大發現應當能對這一段曆史提供飛躍性的研究資料才是。

說到伍子胥,他的父親乃是春秋時代楚國的重臣,由於楚國發生了王位的紛爭,因此他的父親與兄長都被殺死。正確地來說,其實應該是在聽聞了父親被殺的消息後,伍子胥就準備逃難,主張以後再來為父報仇;至於兄長這方麵,則是在將此重責大任交給他之後,自己承擔了長子的義務,而和父親一起就死。就這樣,伍子胥逃亡出境,後來碰到了吳王——闔閭這名人物。這個人乃是春秋五霸之一,當時是非常英雄的人物。而伍子胥就出仕於他,而與母國楚國展開交戰。

由於他具有相當的將才,因此屢次大破楚軍,而在最後終於陷落楚的都城時,本為其複仇對象之楚王——也就是那個殺了其父兄的人物——卻早已埋身於墳墓之中。氣憤的伍子胥就破壞了他的墳墓,把楚王的屍體拿出來加以鞭打。

這故事十分地出名,然而就日本人的感覺來說,似乎並不需要做到如此決絕的地步,甚至連當時伍子胥的親友都如此認為。然而伍子胥為他的複仇花費了他的歲月,還因此說過——“暮而途遠”的話,流傳至今成為名言,充分表達出了一名一生都隻想著複仇之老人的心情。

之後,吳國在與越國的作戰中也獲得勝利。在此,越國的國王勾踐——他在日本也算是個有名的人物——在前往吳國投降之際,伍子胥曾向自己的君主提出應該把這個人給殺了的建議。

此時身為伍子胥君主的,乃是吳王夫差。由於伍子胥自己乃是個花了終身生涯於複仇上的人,因此在攻破越國之後,認為如果讓越王勾踐繼續存活下去的話,將來一定會前來報仇,就像他自己一樣。

然而,雖然他提出了將之殺死的建議,惟夫差認為越國已為自己的屬國,沒有再將勾踐殺死的必要。於是伍子胥使放話說將來吳一定會為越所滅。這話傳到夫差耳中,自然是大大不高興,而認為其非常高傲。

之後,吳王夫差認為既然自己已經稱霸一方,在中國全體中有相當的力量,於是就有了征服北方的打算——吳國本來就位在南方的長江流域,此時為了向北方征服黃河流域而打算出兵——伍子胥認為不可,此舉讓夫差在心中認為這家夥日後終會將自己取而代之,因此就下令賜死伍子胥。而伍子胥在接受了這道命令之後,雖然不得不自殺,然在死前挖出了自己的眼睛掛在城門之上,說要親眼看見吳國的滅亡。

得知此事的夫差認為,伍子胥在臨死後還那麼自大,就把他的屍體裝進袋子流放長江。當地的人因對其憐愛,因此便設立了伍子胥的祠廟。

接下來談到之後的事情,果然如同伍子胥所預言的,戰敗的越王勾踐確實謀於複仇。當然,一個人的複仇是非常辛苦的,在此,第三位的範蠡出場。

這個人雖然列名於名將之中,但其實若要將之列名於“名宰相列傳”也是可以的。他是個文武兼備的人,不但幫助越王勾踐訂定龐大的複仇計劃,而且還為了要分裂吳王夫差與伍子胥,而在暗地裏活躍著。最後終於趁著夫差大意之際,以突襲滅亡了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