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縉說的都是實情,預測也同自己和宮牧野的推斷相同。但愈是實情,愈不能宣之於口,否則南朝一旦有備,與齊國結盟,成犄角之勢以抗大周,那時再想一統天下,可就要大費周章。
似乎是看出了尉遲鷹的不安,尉遲縉淡淡一笑,“賢弟放心,這些話愚兄不會對外人提及,也沒人會相信,這也是愚兄告訴你的原因。在官場中混了這十餘年,明哲保身,護持一家老幼平安無事便是愚兄的處世原則。現下賢弟可明白了麼?”
尉遲鷹心念急轉,展顏笑道:“小弟明白。若真有兩國刀兵相見之日,小弟若還在位,定會暗中護持。至於兄長所需的赦書,小弟一返長安,立即派專人送至府中。”尉遲縉神色略顯舒展,舉杯道:“請。”
兩人都不再說話,默默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當晚尉遲鷹回到館驛,猶自覺得後背冷嗖嗖的。江南物華天寶,人材眾多,實為大周勁敵。隻可惜其主不能用之,隻知偏安享樂。否則北周何以爭奪天下?
經過多方商定,欽天監擇定吉日,卓文靖、尉遲鷹也已一一拜會過南陳的朝堂重臣。白鶯公主遠嫁在即,卓、尉二人也覺時機成熟,當下晉見宣帝,提出兩國聯合出兵之事。
宣帝原是好大喜功之人,每日沉溺於聲笙歌舞之中,早覺無趣。一聽此議,便已怦然心動,又聽北周願割建、宜二州相酬,更是歡喜,當下召集眾大臣商議。
眾大臣都曾受過重禮,又均覺此事對本國大為有利,眾口一辭,讚同出兵。再有侍中尉遲縉細陳聯合出兵種種利益所在,宣帝深以為然,便以尉遲縉為使,兩國訂下密約。一旦北周伐齊,南陳亦同時出兵相助,事成後,兩國平分北齊疆土,北周另割建、宜二州相酬。
密約既簽,卓、尉二人如釋重負,不住口地稱謝,心中卻道: 待北齊一滅,我大周當時便可移師南下,一統天下便指日可待。到那時,各位便知此議是如何有利,隻可惜不是對南陳有利,而是對我大周有利了。
密約簽訂。陳宣帝不日頒布聖旨,曉喻全國:南陳與北周結為友邦。白鶯公主遠嫁北周天子,定於八月初八動身,以壽王為送親使,光祿大夫陳伯茂,親軍指使辛彥之為副使,隨帶兩千禦林軍護送。為賀此盛典,大赦天下,普天同慶。
八月初八,白鶯公主泣別父皇、母後,又由壽王陪伴,去宗廟祭拜祖先已畢,方才上了五鳳車緩緩出城。隨行宮娥、侍從也有數百人,而嫁奩禮資之豐厚,卻也不亞於武帝的聘禮,滿滿地裝了二百餘車。
尉遲鷹早已率三千禁衛軍在城外五裏處相候,與辛彥之的二千禦林軍合兵一處。鼓角長鳴,彩旗招展,一行人眾催攢車輛,浩浩蕩蕩,辭別而行。文武百官直送至十裏外,方才回城。
因車輛輜重太過龐大,而隨行之人又太多,再有一位金枝玉葉的公主,行程自然不會快。出城行了二十餘裏,天色已微黑。卓文靖與壽王商量一下,傳令紮營。因為壽王乃陳宣帝之弟,又爵封親王。卓文靖、尉遲鷹為表尊重,凡事均與他商酌而行。
大軍紮下營寨,自有宮女扶白鶯公主入金頂羅帳中歇息。壽王傳令,中軍置酒。而一應隨行軍馬,皆賞瓶酒方肉。眾軍歡呼雀躍,燃起篝火,自行痛飲。
夜幕低垂,星光閃爍。中軍大帳,眾官捧杯痛飲,正在酒酣耳熱之際。人人都有了幾分酒意,惟有尉遲鷹職責所限,不敢多飲。
親軍指使辛彥之是個貪杯之人,已有了三分醉意,兀自抱著一隻金樽,笑嘻嘻道:“尉遲將軍…辛某可久聞…久聞你的大名了……人家都說你神……神通廣大,有降龍伏虎之能,今日…你我兄弟有緣,少不得要敬你…敬你三杯…”
尉遲鷹剛想謙遜兩句。坐在正中的壽王也斜著一雙小眼瞟了他一眼,嘿嘿幹笑兩聲,陰陽怪氣道:“世間諸多欺世盜名之輩,傳言尉遲將軍有降龍伏虎之能,隻怕也是傳言有誤吧!”
大帳之中雖然笑語喧嘩,但壽王這句話聲音卻不小,滿帳軍官無不聽得清清楚楚。頓時,整個大帳中雅雀無聲,人人停杯不飲。壽王此語擺明是說尉遲鷹乃欺世盜名之輩,非但汙辱了尉遲鷹,也汙辱了整個禁衛軍,乃至整個大周。
帳中的一眾禁衛軍官對尉遲鷹極為欽服敬重,一聽此語,一個個氣得臉色鐵青,隻是望著尉遲鷹,有幾人已握住了身側的刀劍,南陳軍官麵麵相覷,也無不臉上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