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江南迎親(1 / 3)

過了十餘日,有消息傳至長安。果不出武帝、尉遲鷹所料,南陳宣帝答允聯姻,並派來使者,邀大周派員前往迎親。

武帝聞訊,立即下旨召尉遲鷹、卓文靖入宮,又細細囑托一番。卓文靖、尉遲鷹二人叩謝聖恩,誓言必不負重托,方才告辭而出。

回到統領府,尉遲鷹立即傳召參軍聞人宏,吩咐他近日自己便要奉旨遠行,前往江南迎親,軍中一切事務,均由其代理。隨後又傳“京中十二煞”前來,將聖意略事陳述,挑選楚揚、袁傷、上官烈、西門昆仲、俞鏗等六人同行。餘人留在京中輔助聞人宏。

分派已定,尉遲鷹又囑咐楚揚等六人,此番前往江南迎親,事關國體,決非等閑。禁衛軍聲名在外,不可有絲毫差池。所選隨行將士,要慎而又慎。眾人一齊躬身聽令。

第二日,太監頒下聖旨。禮部侍部卓文靖為迎親使,禁衛軍統領並大內副總管為迎親副使,出使江南,迎娶南陳白鶯公主。三日後便即動身,不得拖延。

尉遲鷹謝恩畢,取銀賞了宣旨太監,便去見正使卓文靖,商議起程之事。

卓文靖官拜禮部侍郎,職位遠在尉遲鷹之上。但他原是在宇護倒台後,方得武帝提拔,獲此高位。飲水思源,尉遲鷹自然功不可沒。聞聽尉遲鷹來訪,卓文靖親自出門迎接,延入客廳奉茶,道:“此番下官旨出使,事關重大,原是心中惴惴,生恐辦事不力,有負聖恩。但聽到有尉遲大人同行,這心中的千斤巨石,不知不覺就卸了大半。哈哈……”

尉遲鷹笑道:“大人精明幹練,是我大周股肱之臣,連聖上也素日稱讚。如此說法,可折殺下官了。”

卓文靖哈哈笑道:“尉遲大人不必過謙,想大人年少高材,又蒙皇恩,聖眷方隆。此番江南迎親,雖說不是易事,但托賴大人洪福,定會一番風順,馬到成功。”

尉遲鷹又謙遜一番。卓文靖打定主意,此人大受皇上寵幸,雖說是自己副手,但許多事卻應此人為主,自己為副,若能討得此人歡心,日後飛黃騰達,自不在話下。

三日後,諸事均已齊備。皇帝迎親,自然非同小可。內務府籌劃的聘禮極其豐盛,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古物珍玩,綾羅彩緞,民俗土產,滿滿地竟裝了二百餘輛大車。

尉遲鷹點齊三千禁衛軍。這三千人一律錦衣鐵甲,駿馬良駒,所攜刀劍兵刃,更是擦得雪亮耀目,校場內但聞鐵甲鏗鏘,怒馬騰躍,軍容十分壯盛。

尉遲鷹又在大內點了二百名高手侍衛,預作公主隨從護衛。三千餘名將士,加上卓文靖所帶隨員、樂師、車夫等人,足有四千餘人,一行人浩浩蕩蕩,沿途吹吹打打,出了長安。

一路之上,沿途官府無不小心謹慎,對兩位迎親使大人巴結奉承,馬屁拍到十足十。尉遲鷹恐耽擱行程,對卓文靖道:“陛下在長安,盼望我等早有佳音回報。路途之上不宜太過耽擱,還是早日到達陳國要緊。”

卓文靖一聽,深以為然,也不敢再多事逗留,催促前行。這一日,終於到了陳國邊境。

陳國早已得訊,迎親人眾甫至邊境,立時便有軍馬前來迎候,沿途護送,又走了半月,南陳官員遙指遠處一座巍峨高峻的城池,道:“兩位大人,那便是我國都城建康了。”

建康又曰金陵,東有鍾山為屏,西有長江天險,寧鎮山脈起伏連綿,環抱一側,境內山川河湖縱橫,地形險惡,素有龍蹯虎踞之稱。

自漢建安以來,三國時孫權曾先於武昌稱帝,隨又遷都建業,亦即此地。兩晉統一後,則改建業為建康。此後,又有宋、齊、梁、陳相繼在此建都,史稱南朝。若連同孫吳政權,史稱六朝,而建康亦即成為馳譽天下的“六朝古都”。

南陳宣帝傳下聖旨,命先祿大夫陳伯茂出城二十裏相迎。這陳伯茂年約四十,乃宣帝宗室之人,甚是精明幹練。在城外接著迎親人眾,先敬三杯美酒,以表洗塵之意。又寒喧禮讓一番,邀請兩位迎親使入城。

尉遲鷹傳下將令,令三千將士在城外五裏處紮營,自己則帶了“六煞”並二百名侍衛及一幹隨員,押著二百車禮物入城。建康城中百姓聽說北周使臣前來迎關,街頭巷尾早已擠得水彙不通,摩肩接踵,爭相前來瞧熱鬧。

城中四處張燈結彩,高搭牌樓喜幛。鑼鼓鞭炮,更是放得震天價響。尉遲鷹暗暗點頭,心忖:看來南陳對聯姻之事也甚為看重。約定出兵之事,就容易多了。

陳伯茂說道:“敝國國君因二位迎親使遠道而來,一路鞍馬勞頓,是以先請二位在鳳台園中歇息一晚,待明日再作計較。”

卓、尉二人自然稱謝,隨著陳伯茂到了中華門西的鳳台園。此園原是梁朝魯國公私邸,召高手匠人仿蘇州園林所建,素有小獅子林之稱,園中崇樓高閣,軒敞水榭,景致優雅,極盡園林之勝。

一夜無話。次日一早,陳伯茂便登門來拜,說道今日宣帝已在光祿寺設下盛宴,為兩位迎親使洗塵接風。卓文靖、尉遲鷹聞聽,急忙整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