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江南迎親(3 / 3)

這日,又有人前來鳳台園投書,言明奉侍中尉遲縉之命,請兩位迎親使過府赴宴。卓、尉二人也聽說這尉遲縉官居要職,在朝中頗有威望,正可借機去探探他的口風,當下兩人欣然公諾。

到了晚間,卓、尉二人帶了十餘個從人,過府飲宴。尉遲縉早已親自到門前迎接,執禮甚恭,府中幕僚、閑客皆令作陪。杯酒言歡之際,尉遲鷹本想就在席上探明其對聯合出兵之事的態度,但席上人多嘴雜,恐有泄漏,也就閉口不言,隻泛泛地與尉遲縉談些江南風俗,地物人情。

尉遲縉頗覺奇怪,問道:“副使大人乃北周臣,何以對江南卻如此了解,口音也似江南之音?”尉遲鷹笑道:“不瞞侍中大人,二十年前小弟便是在江南閑居。故而有江南鄉音,如今重返江南,原是故國重遊。”

他說的是二十年前在江南作小叫化,乞討求生的那段時日。尉遲縉卻誤會了,以為尉遲鷹也是祖居江南之人,不覺大喜道:“如此說來,副使大人原也是南朝之人。副使大人複姓尉遲,下官也複姓尉遲,將軍長於南方,下官祖籍江南。五百年前,便是一家人了。哈哈!”

尉遲鷹也微笑點頭。其實他連父母是誰都不知道,又怎知自己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祖籍哪裏。隻不過義父複姓尉遲,自己便隨了他姓,而幼時曾在江南行乞數載,口音中帶點江南味,也不奇怪。這位侍中大人既說自己是南人,那便算是南人吧!

卓文靖舉杯笑道:“今日兩位尉遲大人相遇於此,也是前世之緣。理當浮一大白,諸公,請。”幕僚、閑客齊聲稱喜,一齊舉杯。尉遲鷹和尉遲縉相視大笑,也舉杯一飲而盡。

酒過三巡,尉遲縉此時已有了幾分酒意,忽笑道:“今日能與尉遲將軍相識,同飲美酒,也是天數。下官與尉遲將軍既為同鄉,又為同姓,將軍倘蒙不棄,願結為兄弟,不知將軍意下如何?”尉遲鷹一怔,一時猜不透此人是何居心。遲疑一下,開顏笑道:“侍中既有此意,小將正是求之不得。”

尉遲縉大喜,立即命家人擺設香案,行結拜之禮,便請卓文靖作見證,兩人各敘年庚,尉遲縉年三十四,尉遲鷹年二十六。當下尉遲鷹拜認義兄,尉遲縉哈哈大笑,命人重擺宴席,再整杯盤。直飲至深夜方才散席。

回到鳳台園,卓文靖道:“兄弟,你看那位侍中大人與你結拜是真心所為,還是酒醉之時的不明之舉?”

尉遲鷹沉吟了一下,道:“依小弟所見,席間此公飲酒不多,也並無多少醉意,不像是酒醉之舉,想來他必是另有深意。”卓文靖點點頭,尉遲鷹道:“如果小弟料得不錯,過幾日他不會再邀小弟前去,那時也許便可探明他用意所在。”

果然不出尉遲鷹所料。三日後,尉遲縉又派人前來相邀。此番卻是單邀尉遲鷹一人,以敘"兄弟之情"。卓文靖心中也十分明白,含笑應了。隻是叮囑尉遲鷹不妨借機試探一二。

尉遲鷹依約前往。這次赴宴卻又與上次不同,席間隻有尉遲縉和兩個親信幕僚。飲至半酣,尉遲鷹目視左右,頗有欲言又止之態。幕僚會意,紛紛告退。席間隻剩二人,尉遲縉道:“賢弟數度目視為兄,可是有話要說。”

尉遲鷹也不隱瞞,詳述此番奉旨迎親,另也希望能與南陳聯手拒敵,共圖北齊,隻是不知江南意下如何?尉遲縉笑道:“原來是為這事,賢弟不必擔憂。江南、北周既已結為姻親之好,便是一家人了,此聯手拒敵之事,當非難事!”

尉遲鷹聽出此人有相助之意,心中大喜。又飲了幾杯,便想告辭回去,說道:“今日天色已不早,弟也有些不勝酒力,改日再來與兄暢飲。”尉遲縉笑道:“賢弟,你我小酌,正是酒興酣濃,相談投機之際,怎可告退,且再飲幾杯。”

尉遲鷹無奈,隻得坐下又飲幾杯。尉遲縉忽道:“關於出兵滅齊之事,為兄可在聖上麵前一力承擔。隻不過,為兄幫了這麼一個大忙,賢弟如何謝我?”

尉遲鷹腦筋一轉,反問道:“兄長欲小弟如何相謝?”尉遲縉隻是微笑不語,好一會才道:“異日北周兵渡江南下之時,弟能否向貴國天子求一紙赦書,赦免尉遲縉滿門老幼。”

尉遲鷹大吃一驚,失聲道:“兄長何出此言?”

尉遲縉輕歎道:“愚兄又不是瞎子,天下之勢卻還明白幾分。現下諸國並立,北周國力最強,又有明君在位,一統天下隻在早晚,現下與我國聯姻,實為滅齊。齊國主昏臣奸,亡國已在眼前,而我國君臣,隻知長江天塹,可擋百萬雄師。卻不知北齊既滅,北周必移師南下。而我國君臣仍沉迷於聲然犬馬之中,國政不修,政令不明,愚兄可斷言,不出十年,江南也必將為北周所滅。”

尉遲鷹隻覺口幹舌燥,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