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影響工作記憶的因素。
從這個模型,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影響工作記憶的因素,其中有編碼過程、理解、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在聽力學習過程中,影響理解的主要問題有詞彙問題、句法知識和背景知識問題。心理語言學家的實驗證明,同時分析句子結構的兩個以上的組成部分,在記憶上是很困難的。也就是說,句法越複雜,理解越困難,信息加工越耗時。生理因素指的是工作記憶有個體差異。根據Daneman和Carpenter對閱讀廣度的研究結果可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記憶容量(Carroll,2000)。心理因素則指的是學習者在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情感狀態,如焦慮、歧義容忍度、自信等。
三、工作記憶與聽力理解
隨著社會發展對聽說能力要求的提高,聽力學習被提高到一個更高的高度。然而,由於聽力學習不同於其他傳統學習活動,很多學生無法有效提高英語聽力水平。
1.聽力理解的特點。
聽力過程中,學習者無法像在閱讀過程中一樣控製信息輸入的速度。同時,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如果遇到生詞或理解問題,學習者可以返回去多讀,而在聽力理解中,文本稍縱即逝,不能返回重聽。這和平常中國學生大多通過閱讀獲取的詞彙有很大區別。劉思(1995)通過實驗證明,學生的聽力詞彙與閱讀詞彙是有區別的,聽力詞彙量一般少於閱讀詞彙量。
2.聽力理解過程中的工作記憶。
在聽力理解的信息處理模型中,當聲音信號輸入後,感覺記錄器利用聽覺篩選信息,將文中的有用的信息儲存到工作記憶。同時,長時記憶中的知識被部分激活儲存在工作記憶中。從記憶的特征來看,收聽信息中的工作記憶屬聽覺記憶。Sperling 和 Darwin的實驗結果顯示,聽覺記憶的容量比其他任何記憶的容量要小(陳吉棠,2002)。
由於有聲信號輸入的連續性及稍縱即逝性,以及工作記憶容量有限的特點,信息量超出記憶承載時,未經加工的舊信息就被擠出工作記憶,從而被遺忘。這就要求聽者用合理的策略方法不斷地對語料進行加工,以減少信息遺失。
四、對中學英語聽力學習的啟示
根據影響工作記憶的因素,以及聽力理解的連續性和稍縱即逝性,我們可以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1.用聯想記憶法進行有效的編碼,加強課外聽力練習,縮短編碼時間。
聯想記憶法通過建立一個語義網或將知識點聯係起來,幫助減少聽力過程中信息的遺失。所以學生在拿到試題時,一定要利用時間瀏覽試題,產生一個預設,同時激活話題相關信息。比如在看到與機場相關的話題時,我們應激活買機票(buying tickets),登機(boarding)等相關信息,構成一個體係。這樣,在一個有機係統的幫助下,記憶將更牢固。平時在聽力練習時,也盡量做到對不同場景的語言表達習慣的彙總,盡量培養用英文思維的習慣。比較好的英語表達習慣的方法有聽後複述(retell)和聽後跟讀(read after the tape)。
2.擴大聽力詞彙量,熟悉英文句法,加大背景知識學習以加強理解。
有研究表明,閱讀詞彙量的大小和聽力詞彙量的大小不成正比。因為閱讀材料與聽力材料在語言的使用上是有差異的。所以,平時學生就應該養成積累聽力詞彙的習慣。同樣拿機場對話為例,與此話題相關的詞彙如flight, baggage/luaggage, board, take off, seatbelt, steward等,都應該在平時積累起來,並且在聽前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