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馬謖熟讀兵書,談論兵法,頭頭是道,但為何痛失街亭呢?戰國時的趙括精通用兵之道,卻是所謂的空頭軍事家。這兩位的病根在於讀死書,死讀書。這裏不僅是個方法問題,還是個心態問題,因而讀書要有正確的心態。
讀一篇文章,應首先把它看成一個人,你與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時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似乎是與一位朋友傾心長談。推心置腹,它沒有架子,沒有居高臨下,沒有訓斥與指導,有的隻是平靜的語調,侃侃而談,它時而頷首點頭,你時而會心微笑。另外,讀書還要身臨其境,不能遊離於文章之外,要隨同作者的思路去遊覽,欣賞山水之美,領略大自然的神奇,欣賞人間萬象,領略那一份人性美、心靈美;感受、體會作者所抒發的那一份情感;評說、認同作者所闡發的那一種觀點。文章中或喜、或怒、或哀、或樂,盡在體會中。如果能將全身心沉浸到文章中,或以一種欣賞的眼光,或以一種切身的感受,或認同某一觀點,這樣的讀書就會有很多收獲。
有時投入整個身心去閱讀固然不錯,但若能邊讀邊想,並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啟發的詞句或事例隨時記下,時間久了,就會收到積土成山的效果。
讀書筆記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詞句筆記。要正確使用語言,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首先要積累語言,沒有豐厚的儲存,就談不上正確使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閱讀中對一些好的字詞、成語,隨手記一記,勤收集勤積累儲存,時間長了,便是一筆可觀的財富。難怪冰心把占有詞彙比作自己的“存款折子”,認為“存折上的財富越多,手頭越寬裕,用起來就愈方便”。第二種是摘錄或筆記。這類筆記可分類記下警句、諺語、典故、人物肖像描寫、景物描寫、心理描寫、對社會的認識和剖析等。它能使書中本來無法碰到一起的段落連接起來,重新組成文章,當連貫地讀這些來源不同的片斷時,便會有新的發現。另外,由於摘抄者的欣賞,它很容易成為摘抄者思想的一部分。第三種是剪貼式筆記或報紙。這種方法能節省時間,利用休息日把有用的東西剪下來,貼在一塊硬紙板上,再用巧手布置、美化一番,學生興致勃勃,到校後張貼上牆,那份榮耀別提多美了。而且其他同學可一睹為快,自己學到了知識,同學也受益匪淺。
掌握了閱讀的方法,積累了許多知識,無形中對提高語文綜合能力有很大幫助。但在語文學習中要以“讀”促“寫”,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讓“讀”和“寫”牽手而行。關於“讀”和“寫”的關係問題,古人早有言及。杜甫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講多讀才能寫好的道理。當代語文教育專家張誌公先生在《掌握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一文中說:“我們一向重視寫,為了寫而重視讀,讀是為了寫。”因此,從“讀”中學“寫”,教學生“讀”是為了“寫”。
總之,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讀”和“寫”顯得尤為重要。語文教師更有責任輔導學生把書讀活,以便寫文章時信手拈來,自成文章,全麵提高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