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課外閱讀巧引導,作文水平自提高(1 / 2)

課外閱讀巧引導,作文水平自提高

作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杭巍

時下,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寫作的分值都占很大比重,就是對文學常識的考查,也不是僅靠學課本就能解決的。如果沒有課外閱讀這一途徑作補充,學生的讀寫能力就難以提高。由此可見,加強課外閱讀勢在必行。那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呢?

說起課外讀物,有人會捧出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對於金戈鐵馬、打打鬧鬧、英雄美人津津樂道;也有人會捧出瓊瑤、三毛、岑凱倫等人的言情小說,對於纏纏綿綿、卿卿我我、男歡女愛、至情至純手不釋卷。如果沉湎於武俠小說,或醉心於言情小說,那麼這樣的閱讀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走上歧路,陷入泥潭。因而,閱讀要選擇內容,選好書目。

首先,中外文學名著是人類創造的共同財富,對於這些作品,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讀。怎樣引導呢?可以為學生朗讀或介紹一些世界短篇名著。如短篇小說大師美國的歐·亨利,法國的莫泊桑。要讓學生知道中國有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老舍,還知道英國的狄更斯、法國的司湯達……看到文學的天空群星璀璨、瑰寶無窮。長期的熏染,學生對這些世界文豪們的崇敬之情就會與日俱增。這樣,就會達到愛屋及烏的效果,使他們產生強烈的閱讀饑餓感,進而自覺提高課外閱讀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高審美的情趣。

其次,要讀當今一些散文大家的作品,如餘秋雨、季羨林、尤今、三毛、賈平凹等人的散文、隨筆都要認真地讀。另外,我們給學生多講些革命家、科學家和文學家的故事和事跡,同樣可以製造懸念,激起他們閱讀有關革命鬥爭故事、名人傳記文學及科學發明的課外讀物。比如有一次上課,我提到每一個人都應為某一追求而不屈不撓奮鬥到底,我給學生講了美國著名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飄》的作者),她就是這樣一個頑強不屈的人,對於她的傳記,我們學校圖書館有,很遺憾的是,這麼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卻因車禍而亡,後來班裏有些學生就借了她的傳記來讀。

有人說,閱讀的時間在哪裏?答曰:在課內,在課間,在課後。如果說學生在校上課期間、時間緊,沒有精力讀較長的中外名著及名人傳記等的話,就提倡他們利用假期及休息日讀,定期召開“讀書交流會”,介紹讀過的書及讀書感受,營造多讀書、讀好書的氛圍。另外,還可引導學生看些《散文》、《讀者》、《青年文摘》、《中國青年報》、《微型小說選刊》等報紙雜誌等。報刊上好的文章,可以拿到課堂上讓學生一起欣賞,激發他們的興趣,促使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多閱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讀書在於堅持,每天堅持讀一、兩篇千字文,短平快,見效快。讀書的最佳時間在於早上,因此,我每周總安排課外閱讀內容或報刊,如學生們訂閱的《家庭周報》、或《初中生世界》等。

有人讀書或囫圇吞棗,或跑馬觀花。其實讀書要講究方法,才會有效果。不同的閱讀內容要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或采用瀏覽法,或采用精讀法。對於名篇佳作、文質兼美的文章要精讀,或采用品讀法,這是咬文嚼字的方法,深入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事實證明,讀書的方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