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⑷中的古詩,其字麵意思是“Mountains multiply, streams double back—I doubt there’s even a road; Willows cluster darkly, blossoms shine—another village ahead!” (顧正陽,2007: 278-280)[1],但在例⑷中,口譯員沒有按照詩句的字麵意思翻譯,否則會讓目的語受眾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雲。口譯員的譯文是將詩句結合上下文,脫離源語言的字麵意思,表達了發言人借詩句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和情感,即積極麵對中國的經濟遇到的困境,不等不靠,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堅定地相信中國的經濟在經曆考驗後,一定會複蘇,並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例(5)中的古詩譯文的特點在於沒有拘泥於原文的字詞,而是表達了詩句的意思。如“九死”,在古詩中,“九”不是指現代漢語中實際的數字“九”,而是泛指多次的意思,用於詩句中,是表達詩人的決心和態度。溫總理在發言中借用此詩句,也是表達他珍視黨和人民的利益,勝於自己的生命,可以犧牲生命報效國家和人民。
例(6)中有兩個最新的流行語——“風口”和“互聯網+”,這兩個都是網絡新詞。“風口”的本意是山坳的凹口,或建築物內通風的口子⑥,在這裏指發展的機會;“互聯網+”指以互聯網為基礎,結合其他生產要素,提高創新力和生產力的新型經濟形態⑦。口譯員在現場口譯時,隻是直接將其譯成“Internet Plus”,沒有附加解釋,主要是因為:第一,參會的記者都是跟蹤報導“兩會”的專業人士,“互聯網+”的概念在本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有詳細的解釋,所以記者們對這個詞的含義是明確的,即使沒有附加解釋的內容,也不妨礙理解;第三,時間有限,無法詳細闡述。這個例子也提醒口譯員,對於雙語知識的掌握,包括對時事的關注,了解語言的更新情況,否則,不熟悉或不明白流行語的意思,就無法將其譯成目的語,傳達給目的語受眾。
上述例子中四字詞和古詩的譯文,雖然不能保留原詞和原詩的美感,但都脫離源語言的外在形式,用目的語將其意思和情感準確、完整地重新表述,傳達給目的語受眾;而流行語的譯文,也符合釋意理論的要求,將原文的意思傳達給目的語受眾,幫助其了解源語文化的最新動態,進一步促進兩種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除了上述的四字詞、古詩和流行語可以體現漢語的特色外,修辭的使用也精辟深邃地表達語義,這對於口譯而言,更是一種挑戰。口譯員首先要理解原文中比喻的寓意,其次要掌握目的語相對應的表達,若沒有約定俗成的表達,則必須運用其他翻譯技巧,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其準確地翻譯成目的語,傳達給目的語受眾,確保他們和源語受眾一樣,理解原文的意思。下文兩個運用比喻的案例,選自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和2015年記者招待會上應答外記者的提問,以此闡述雙語知識的必要性。
例如:(1)[Premier Li:] 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Interpreter:] In advancing reform,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take action. 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 (2013)
(2)[Premier Li:] 穿鞋要合腳,施政也要利民惠民。
[Interpreter:] Just as shoes must suit the feet, our administration must meet people’s needs and deliver well benefits. (2015)
例⑴中運用比喻強調了行動在改革中的重要性,口譯員在現場的口譯也很精彩,運用英語的習慣表達將譯文脫口而出,讓使用英語的受眾們一聽即懂。這更充分體現了釋意理論中突出的“脫離源語語言外殼”,向目的語受眾完整、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和情感的要求。同時,展現了口譯員深厚的雙語功底。
例(2)中的比喻是重申政府的簡政放權和製度改革,以人民的利益為核心,同時,希望這一改革最終使人民受益得利。這個例子中比喻的翻譯,不同於例⑴,是直譯的,但這不影響目的語受眾對源語的理解,因為,以鞋子的尺寸是否符合腳的大小,比喻政策和製度要符合並惠及人民的要求和利益,沒有文化背景差異,不論是何種語言的使用者,都能感同身受。所以采用直譯,這與釋意理論不矛盾。釋意理論強調“脫離源語語言外殼”,是為了達到準確傳達源語的語義和情感給目的語受眾的目的。例(2)的口譯也達到了這個目的,所以符合釋意理論的要求。
上述八個口譯實例的解析,證明了出色的雙語知識是順利完成口譯任務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結語
不同的語言有其不同的特色和美感,在口譯實戰中,沒有十全十美的口譯,但源語發言人的意思和情感,必須完整、準確地傳達給目的語受眾,使雙方無障礙地溝通。雙語知識是成功口譯的必要條件,源於理解雙方的語言表達的含義,但不拘泥於雙方語言的表達形式,而是通過雙方的語言,表達意思和情感,成功幫助雙方交流,進而促進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2007:278-280.
[2]勒代雷,瑪麗雅娜,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La Traduction Aujourd’hui—Le Modéle Interprétatif)[M].劉和平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1,143.
[3]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80-81.
[4]劉宓慶.口筆譯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227.
[5]謝小玲.記者招待會中漢語四字詞的口譯.碩士學位論文[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