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教育類課程設置方麵,要適當增加門類,改變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老三門”打天下的曆史,以教育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為核心,把教育類課程劃分六大領域開設:(1)教育基礎類,(2)學科教育與活動,(3)兒童發展與學習,(4)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5)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6)教育實踐等。教育類課程要分層次、分模塊進行,既有基礎課程,又有提高課程;既有選修課程,又有必修課程;使師範畢業生既掌握教育的一般規律,又了解本學科教學的特殊規律和技能,為他們將來成為學科教學和研究的行家裏手作鋪墊。
再次,教師教育公共基礎課程進一步增加選修課程,幫助未來教師形成深厚的知識積澱。從實際出發,增加選修科目,拓寬師範生的知識麵,提高他們的素養,為他們實施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實行教師教育一體化,貫徹終身教育思想。
“教師是終身學習者”③。要把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後進修結合起來,實行教師教育一體化。教師隻有不斷地在大學中接受學術熏陶,才能提高眼界,更新思維。在職教師的進修應該是開放的,不能隻局限在課程教材的研究上。“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要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充分利用教師自身的經驗與優勢,引導教師加深專業理解、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身經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④。
三、學習共同體構建的保障是製度建設
顧明遠先生曾經提出:“我們常常強調觀念的轉變。觀念是很重要的,它支配著教師的行為。但觀念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以物質為基礎,即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轉變。而且不是每一個教師都能轉變的。這就需要製度做保證。製度是觀念的凝結,它可以保證先進理念的落實。”⑤
U_S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是教師教育改革的最佳戰略。加強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聯係有利於教師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完善;有利於改善大學、中小學關係,促進雙方共同發展。早在19世紀中葉,教育學的奠基人、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就強調師範教育不能脫離中小學,赫爾巴特在大學裏開設教育學講座,他在從事教育學科學化的研究工作的同時,親自擔任實習學校校長並進行學校教學。他將其講授的教育學課與教育實習盡可能緊密聯係。赫爾巴特認為教育學不能僅止於理論的教導,必須另加示範和實習,把教育研究與師資培養結合起來,同步進行。
注釋:
①2011年10月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
②朱小蔓.中國教師新百科[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226.
③2011年10月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
④2011年10月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
⑤顧明遠.改革教師教育的10點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04,(9).
參考文獻:
[1]楊燕燕.我國教師教育實踐課程的曆史回顧與發展願景[J].教育探索,2010,(5).
[2]2011年10月,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
[3]朱小蔓.中國教師新百科[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4]顧明遠.改革教師教育的10點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04(9).
本文係衡水市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衡水市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勝任力的調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1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