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U_S學習共同體的構建(1 / 2)

U_S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師資建設

作者:鄭豔芳 李玉俠 王章峰 劉會娟 賈誌平

摘 要: 合格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既離不開“大學”,更離不開“中小學校”真實的教育情境。為落實實踐取向的教師教育,構建大學與中小學校之間的學習共同體已成為必然。兩種學校的文化融合是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基礎,教師教育課程重建是學習共同體構建的關鍵,製度建設是學習共同體構建的保障。

關鍵詞: 學習共同體 教師教育 大學——中小學校

合格的中小學教師的培養,離開了中小學真實的教育情境,是難以讓人相信的。基於實踐取向的中小學教師培養,“U_S學習共同體”應運而生。“U_S學習共同體”即基於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大學與中小學校的合作關係為根本特征,特別發揮中小學校教師在師範生培養中的作用,重建的“大學”與“中小學校”的關係。U_S學習共同體一旦形成,將形成大學與中小學校的共生共榮;將有利於師範生以真實的方式持續地獲得對課堂和中小學校生活的具體的、第一手的經驗;有利於師範生形成“個人經驗”、“實踐意識”,有利於師範生“教育實踐能力”的提高。

一、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基礎:兩種學校的文化融合

在教師教育中,大學是教師理論學習的場所,中小學是教師實踐的基地。作為價值導向的兩種學校的文化融合無疑成為學習共同體創建的基礎。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應當在學術本位與學生發展為本之間尋求整合,創生一種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本的教師教育文化。教師教育應凸顯“師範性”,加強對中小學文化的關注與吸收。教師專業化發展必須延伸和依托教師所任職的學校和所從事的教育實踐。

一方麵,教師教育文化應當積極吸收中小學文化。承擔教師教育的高校應積極開展基礎教育的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和行動研究,充分尊重教育實踐工作者的話語權和創造性,發揮實踐工作者在教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基礎教育的實踐改造、豐富和提升教師教育的研究、課程和教學水平。另一方麵,應當運用大學文化改造和提升現行的中小學文化。基礎教育校本研修與校本培訓過程中,建立大學與中小學的夥伴合作關係,積極引進大學文化因子,促進中小學建立和形成以學習、交流、反思、研究和創新等為價值取向的學校文化,對於改造和提升現有的中小學文化、創生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核心的教師教育文化是十分關鍵和有效的。

二、學習共同體構建的關鍵:教師教育課程重建

(一)確立發展性教師教育課程觀,追求反思性實踐者的培養。

首先,“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基礎教育學生發展觀,必然要求教師教育課程具有發展性。教師教育課程要與時俱進,增強教師教育課程對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適應性。教師教育課程要增加教師與學生、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話、溝通、理解。還要秉承對學生關心、對生命尊重的理念,尊重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麵、健康、協調發展。

其次,“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①。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要強化問題意識,提高反思能力。使教師“能夠在教學實踐中,以研究和批判的態度不斷分析、反思教育現象,及時調整自己,創造教育新經驗,提出教育新思想”②。

(二)優化課程結構,實踐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的基本理念。

基礎教育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積累和較強的發展潛力,這完全依賴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從廣義來講,教師教育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類課程。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實踐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的教師教育理念,滿足基礎教育對教師的需求。

首先,教師教育學科專業課程要強化基礎課,增加綜合課,建立具有現代教師教育特征的課程體係。課程體係增加科技前沿、綜合實踐教學內容;加強文理滲透,在理科教學中增加人文科學內容,文科教學中增加自然科學內容。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學科教學的質量,而且可以擴大教師啟迪學生智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