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嚐試與思考(1 / 2)

對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嚐試與思考

教改研究

作者:尹金原

摘 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當前進行新課標改革的大背景下,傳統的中學物理教學方法已經難以適應目前社會知識教育的進度,難以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 高中物理 課程改革 教學設計 因材施教 教學評價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當前進行新課標改革的大背景下,傳統的中學物理教學方法已經難以適應目前社會知識教育的進度,難以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高中物理課程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一員,肩負著為學生提供繼續學習一些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熟知科學的探究過程,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興趣愛好,從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質量是教學的生命線,課堂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所以,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目前實踐新課程最值得研究的一個教育話題。隨著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已經逐步認識到傳統人才培養方式的不足,希望通過改革,提高全民素質和科技能力。新一輪課程改革,既是一個挑戰,又是基礎教育得到更快發展的一次機遇。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和學生共同學習的組織者,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研究,通過不斷改進,將思維模式與教學習慣加以改變,逐漸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主要應在以下三個方麵尋求新的突破。

一、在教學設計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以前,有些學生習慣於指望老師“滿堂灌”,對老師產生依賴心理,不主動積極思考問題;還有些同學表麵上靜坐在那裏,到底有沒有聽講,聽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對其聽課效果老師並不知道。在應試的重負之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通常都是從知識的理解記憶、技能的規範操演和解題的強化訓練立意的。因此,“傳道、授業、解惑”就被片麵地當做傳遞知識、教授技能和幫助學生解決在掌握知識與技能中存在的問題。這樣,灌輸就必然成為主要的課堂教學模式。

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真正成為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場所和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鼓勵學生,相信每位同學都能學好;不斷激勵他們,哪怕隻有點滴進步。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突破單純以“雙基”立意的舊框框,本著教學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高度責任感,從三個維度全麵構思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首先,對於教學內容的構思,要以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條目為依據,以所用教材的相關內容為參照。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抓住最基本的主幹知識,抓住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應用最廣泛、最活躍的知識,對重點和難點、知識誤區具體詳細講解。在“知識與技能”維度,不僅要關注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物理學的曆史進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以及對人類社會方方麵麵的影響。不能隨意增刪教材規定的教學內容,既要防止知識點講得太多太深,又要避免講得太少太淺。在“過程與方法”維度,我們首先要懂得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自身發展和個性化需要,訓練學生一生中不斷創新,建立自我發展的機製,而非單純掌握眼前的信息和技術。這就要注意把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義、物理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學發現並提出問題的獨特角度和物理學思考並解決問題的典型思路等納入教學內容。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我們都知道,物理學的特點決定了隻有讓學生參與實驗的探究過程,學生才會感到物理真實有用。我們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展現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和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判斷大眾傳媒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等納入教學內容。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