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尊重學生個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人格養成
1.教師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格教育,就必須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教師要承認學生間的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強勢智能,進行個性化教學。在可能的範圍內,教學應根據學生不同的智力特點進行,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強勢智能的不同創設各種適宜的並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教學手段,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使學生以理解的方式了解和掌握教學材料,並給予每個學生最多的發展機會。
此外,人格培養還可利用模仿原理,以教師的人格力量感染學生。也可以利用高年級學生經過培養的行為為低年級學生提供良好的示範等。
2.利用英語課堂,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自覺性,創造性,整體性)。
現在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教學是教與學的協同活動,具有雙邊性。中學生是能動的、自主的,具有選擇和自我調整的能力。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在自身人格發展中發揮著組織者、推動者的作用,影響並塑造著人格品質結構的其他成分和這些成分的相互關係,製約著個人的行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響都必須通過受教育者內在積極性的發揮才能起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把握學生情感的細微變化,關注學生的全麵發展,尊重和理解學生,融情感、激情、意誌、關愛於教育全過程。
現實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一要走出應試教育的泥潭,切實貫徹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素質教育,靠綜合教育培養全麵的素質;二是在豐富文化底蘊的同時,要強化思維訓練。思維素質是綜合素質的精髓,人格的水平與思維能力直接相關;三是注意傳授新思想,學習新知識,及時用反映當代世界發展的新知識、新科技武裝青少年的頭腦,促使人格盡快現代化。
3.注重情感教育,強化情感陶冶與行為訓練。
一般認為,良好的人格品質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諧發展與統一。重視認知的教育無疑是正確的,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不能指望僅靠認知教育就順利產生良好的行為實現知行統一,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換句話說,忽視情感、意誌,把“知”轉化為“行”的中間環節的培養,往往會造成知行矛盾的惡果。
科學教育和積極人格的形成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當今時代,人們除了對科學、經濟、物質的追求外,更注重對精神和價值的追求,這對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是至關重要的。在中學教育階段對學生加強人格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不僅是科學的需要,更是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
三、結語
在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格養成教育,其目的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他們的思想修養,讓教學過程更生動有趣,以此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是新課標的特色,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深化英語教學的基點。外語教學工作者要在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實施素質教育,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挖掘語言中的文化內涵、情感因素等,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高尚的品質、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等,使他們適應未來生存發展的需要,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新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葉瀾,主編.新編教育學教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4]周勇.論德育教育的敘事方式[J].思想、理論、教育,2004.
[5]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6]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中小學外語教學,2003,729.
[7]鍾啟泉,等.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8]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