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講話》之後古裝戲曲得中央支持更成主流
1942年10月10日延安平劇研究院補開成立大會,改受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領導(1944年又改受中央黨校領導),連續五天演出古裝傳統戲,招待延安各界人士,劇目有:女起解、甘露寺、武家坡、珠簾寨、斷臂說書、翠屏山。同時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舉辦普及推廣京劇文化的展覽會,展品有:京劇臉譜,戲裝,演出劇照,場麵、練功和化妝的照片,戲裝和化妝程序的說明,有關京劇的書籍、刊物,各種有關戲曲的統計圖表,中國戲劇舞台演進模型等等。整風期間,中共中央支持這些演出和這個展覽。
由於中共中央重視京(平)劇,延安出現一個現象,即一些單位紛紛成立平劇研究會,排演傳統京戲,如中央黨校、馬列研究院、延安大學、女子大學、行政學院、軍事學院、西北黨校、陝北公學、醫科大學、學生療養院、中央醫院、和平醫院、解放日報社、後勤政治部、中央警備團、三五九旅、邊區保衛團、邊區法院、邊區銀行、南區大眾俱樂部、八路軍印刷廠、安塞皮革廠等。為此,延安平劇研究院專門設立平劇指導科,定期派出人員,對各單位的平劇研究會進行業務指導,受到了歡迎。那階段,延安業餘演出傳統京劇近五十個劇目。
《講話》之後的延安後期,演出古裝傳統京劇的單位有:延安平劇研究院、抗大總校文工團、戰力劇社、“戰衛部”、西北黨校、延安大學。各單位平劇小組多有演出,但記載零星。演出新編古裝京劇的有:延安平劇研究院、中央黨校、西北黨校、延安大學。
從文字記載看,《講話》之後,1942年下半年到1947年,以延安平劇研究院領銜,中共係統排演了大量古裝京劇。不完全統計,與《講話》前上演不重複的傳統劇目有119個:一匹布、十八扯、丁甲山、九龍山、九江口、三法寶、三娘教子、大名府、大登殿、上天台、小過年、小放牛、馬前潑水、天水關、長阪坡、反南陽、反西涼、反徐州、文昭關、巴駱和、打嚴嵩、打花鼓、打棍出箱、打城隍、打麵缸、打刀、史可法守揚州、白門樓、失街亭、讓徐州、老黃請醫、托兆碰碑、當鐧賣馬、回荊州、伐子都、華容道、殺四門、劉唐下書、問樵鬧府、米注山、陽平關、收薑維、走麥城、走雪山、赤壁鏖兵、花蝴蝶、蘆花蕩、李逵奪魚、兩將軍、坐寨盜馬、辛安驛、狀元譜、完璧歸趙、紡棉花、青石山、櫃中緣、斬馬謖、羅成叫關、販馬記、釣金龜、牧虎關、魚藏劍、魚腹山、定計化緣、定軍山、滎陽關、查關、拾玉鐲、戰樊城、戰太平、戰長沙、戰冀州、戰濮陽、戰宛城、背凳、界牌關、瘋僧掃秦、洪羊洞、逃國、珠簾寨、荷珠配、真假李逵、柴桑關、惡虎村、黨人碑、哭靈牌、鐵公雞、借東風、拿高登、拳打鎮關西、粉妝樓、扈家莊、通天犀、桑園會、黃逼宮、乾坤帶、硃痕記、探寒窯、鍘美案、盜宗卷、清風山、清風亭、清風寨、清官冊、喜榮歸、董家山、落馬湖、雁翅關、搜孤救孤、禦碑亭、路遙知馬力、嘉興府、轅門斬子、轅門射戟、翠屏山、瞎子逛燈、薛仁貴、穆天王、穆柯寨。還有17個新編古裝京劇:十一郎、三打祝家莊、中山狼、瓦崗山、孔雀膽、盧俊義、紅巾起義、進長安、武鬆、虎符、嶽飛、河伯娶婦、孟薑女、屈原、戰北原、高漸離、逼上梁山。
由於古裝戲在延安興盛,後期,民眾劇團、保衛團、邊區保安處劇團、綏德文工團、大眾劇院、關中分區八一劇團等地方戲演出社團和單位,以及延安大學、行政學院,還在延安演出過秦腔、郿鄠、晉劇等一些古裝的地方戲,其中不與京劇重複的有15個劇目:人心歸闖、三滴血、大報仇、小姑賢、正氣圖、石達開、蘇武牧羊、狀元橋、張璉賣布、河神娶妻、洪承疇、梅花嶺、遊龜山、鎮台念書、鞭打督郵。
1948年,陝甘寧晉綏軍區平劇院設在收複後的延安。由於吸收了一些從北京跑出來不久的“富連成”科班高徒,劇院演出力量更強,藝術水平也更高。這個劇院能演出的與前幾年延安上演不重複的劇目有25個:八蠟廟、九龍杯、刀劈三關、三岔口、五人義、鳳還巢、水簾洞、打龍袍、打焦讚、打孟良、失印救火、時遷偷雞、夜明珠、審李七、春秋配、鍾馗嫁妹、首陽山、燒戰船、盜雙鉤、雁翎甲、遇皇後、普球山、樊江關、醉打山門、霸王別姬。晉綏軍區平劇院還演出了12個新編古裝京劇:丹梁橋、古廟鍾聲、平地風波、北京四十天、劉六劉七、紅娘子、兩錠銀子、武大之死、殊途同歸、獵虎記、賴虎記、竇爾墩。
古裝戲演出劇目,《講話》前年平均27.5個,《講話》後年均31.3個,後期是前期的114%。
四、秧歌劇未曾取代古裝戲曲的主流藝術地位
《講話》過後,話劇舞台藝術變得蕭條,一種場地圍觀的非舞台宣傳表演形式——小秧歌劇,興盛一時。這種變化被稱為“革命文藝運動”。1943年到1948年,各種專業文藝團體在延安一共表演了118個小秧歌劇。同期,專業文藝團體在延安演出的古裝戲是176種,其中傳統京戲142種、新編古裝京劇25種、古裝地方戲9種。文藝團體演出古裝戲的數量是表演秧歌劇的1.5倍。
秧歌劇的廣場活動多在冬季農閑、春節期間進行,古裝戲的演出卻長年持續。那幾年,僅延安平劇研究院就上演了多於135個古裝戲劇目,演出共約1200場,觀眾約200萬人次。因此,延安時期,秧歌劇不曾取代古裝戲曲的主流藝術地位。
整風和《講話》在延安文藝界刮起了政治風暴,但沒衝擊傳統的戲曲藝術。即使在新秧歌運動大張旗鼓的時候,古裝的京劇傳統戲依然不斷上演。1943年冬延安平劇研究院赴安塞、子長、延川、延長四縣鄉下為農民演出傳統戲和秧歌劇67場,傳統戲有:巴駱和、古城會、打漁殺家、四進士、清風寨、鴻鸞禧、嘉興府。毛澤東有一套41冊集錄傳統戲的書《戲考》,送給了平劇院,並把傳統戲唱片借給他們聽賞學唱。在當年條件下,平劇院之所以能在《講話》過後演出大量傳統戲,從毛澤東支持的書和唱片裏獲益匪淺。延安的重要晚會,多演出古戲,中共領導總來觀看。如以《群英會》招待張治中先生,毛澤東指定以《古城會》招待重慶記者等。中共“七大”會議期間,延安平劇研究院為大會演出劇目最多,如:大登殿、古城會、四郎探母、失街亭、斬馬謖、法門寺、空城計、群英會。日本投降後魯藝與延安大批人被調往東北,中組部部長安子文告知平劇院:“毛澤東同誌不走,你們不能走,毛澤東同誌去哪裏,你們就去哪裏。”1947年毛澤東轉戰陝北駐米脂楊家溝期間,專門調陝甘寧晉綏軍區平劇院,從山西興縣過黃河,行軍三夜去為中央演出傳統戲,劇目包括:長阪坡、殺四門、蘆花蕩、連環套、審頭刺湯、春秋配、戰馬超、惡虎村、鴻鸞禧、盜禦馬、盜雙鉤、樊江關、霸王別姬。到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中央調原延安平劇研究院赴西柏坡演出古裝戲,已知有:鳳還巢、孔雀東南飛、白水灘、春秋配、群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