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裝傳統戲:《講話》前後的延安主流藝術(1 / 3)

古裝傳統戲:《講話》前後的延安主流藝術

文薈苑

作者:王克明

現在通常認為,在延安整風和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前,延安文藝界的主流藝術是“大洋古”,它們充滿或曰統治了延安舞台;《講話》之後,文藝界主流的表演形式改成了小秧歌劇。查閱史料可知,真實情況不是這樣的。

一、隻有傳統古裝戲曲長期統治延安舞台

“大洋古”是說大戲、洋戲、古戲。大戲是指抗戰期間國統區劇作名家的“與抗戰無關”的多幕話劇作品,洋戲是指外國名家的藝術經典話劇作品。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講話》之前的幾個月,延安共上演了6部大戲、7部洋戲,占那期間全部71部話劇演出的18%。這說明,《講話》之前,延安不是大戲、洋戲統治舞台。那麼古戲呢?

古戲是指中國傳統古裝戲曲。從史料可知,1940年開始,延安的大戲、洋戲的演出,遠不如古裝傳統戲曲演出的劇目和場次數量。無論是在整風和《講話》之前,還是在那之後,古戲都是延安舞台上最活躍的劇種,是延安最受歡迎的主流藝術。應該說明,小秧歌劇一度成為群眾性的主流業餘宣傳表演形式,但沒有成為文藝界的主流專業藝術表演形式。從延安整體的情況看,現在的統計不支持大戲、洋戲充滿延安舞台的說法,但若說古戲統治延安舞台,並不為過。那時,這種傳統藝術不在毛澤東的批評範圍內,一直得到他和延安各界上上下下的欣賞與支持。可是至今,“大洋古”中,隻有幾部大戲和洋戲被用於批評。至於古戲,七十年來語焉不詳。

延安時期中共係統的文藝社團演出傳統古裝戲,是從1940年開始的。那之前,因為各單位都沒有戲裝行頭,沒辦法演,魯藝甚至曾嚐試穿現代服裝演傳統戲。包括毛澤東在內,中共幹部們隻能看民間戲班子演的古裝戲。為了在延安發展古裝傳統京劇,1939年,毛澤東、王明、博古、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捐出他們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的月薪近兩千大洋,為魯藝采購了成套衣盔雜把戲裝行頭,用三輛馬車從西安拉回延安,才改變了無法演傳統戲的情況。1940年元旦,延安首次演出古裝傳統京劇《法門寺》,毛澤東連看四場。同時,他建議演出的話劇《日出》,他自己隻看了一場。由此略知他偏愛古裝傳統戲。

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建議、推動、鼓勵、資助下,延安文藝進入了最繁榮階段,大戲、洋戲登上延安舞台,同時開始了大規模的古裝傳統京戲演出,之後有四年幾乎沒演過京劇現代戲。直到整風運動結束後的1943年11月,延安平劇研究院發動“新劇本創作運動”,四天突擊創作了17個劇本,內容除了沒有反映抗戰的,包括了河南難民、邊區防奸、移民、生產、豐衣足食和保衛邊區等現實題材。劇院從中選排了兩個京劇現代戲。之後,康生批評平劇院演現代戲妨礙了演員的技術提高,劇院就再沒人敢搞現代戲了。那以後到1948年,延安上演過其他單位搞的4個京劇現代戲,而古裝戲的演出劇目是其幾十倍。

據現有史料,1940年到1948年,中共係統社團單位共演出古裝傳統京劇200種、新編古裝京劇35種、古裝地方戲15種,共計250種。同期那些年,其他藝術表演與古裝戲曲演出相比較:多幕、獨幕話劇共128種,為古裝戲的51%;戲曲現代戲27種,為11%;音樂歌舞活報劇等共64種,為26%。把它們加在一起,也不如古裝戲曲多。1940年以前,延安的主流藝術曾是話劇,不過那時還沒演大戲和洋戲。1940年以後,古裝戲曲成為主流藝術,不但劇目多,而且場次多,一直最受歡迎,長期統治舞台。

二、《講話》之前古裝戲曲演出最多

阿甲前輩曾回憶道:“當時在延安除話劇、歌劇、音樂、舞蹈外,京劇是常見的戲劇形式。如送赴前線,歡迎歸來,動員生產、結業典禮、招待來賓、紀念節日,少不了要演京戲。我們也要報酬,每一次演出以小米若幹擔計算,還要供給一頓吃得不錯的飯食。我們也在新市場賣票演出,以滿足市民的文化娛樂。”

因為北京當時叫北平,京劇那時便叫平劇。不完全統計,從1940年初到整風和《講話》之前,演出過傳統京戲的社團單位有:魯藝戲劇係、魯藝舊劇研究班、魯藝平劇團、軍委平劇團、戰鬥平劇社、延安業餘平劇團、陝甘寧邊區保安劇團、抗大總校文工團、後勤政治部、醫科大學。演新編古裝京劇的單位有:魯藝戲劇社、抗大、戰鬥平劇社。延安地方並不大,那時候有這麼多的團體演出京劇,說明京劇非常受各階層民眾歡迎,並得到了當時文化界的普遍肯定和鼓勵。

根據文字記載,《講話》前兩年多時間裏,以魯藝領銜演出的折子或全本古裝傳統京劇,至少有劇目56種:一捧雪、一箭仇、二堂舍子、十三妹、三堂會審、女起解、風波亭、六月雪、烏龍院、烏盆記、擊鼓罵曹、甘露寺、古城會、龍鳳呈祥、平貴別窯、打漁殺家、四進士、四郎探母、白水灘、白馬坡、掃鬆下書、殺驛、宇宙鋒、花木蘭、連環套、連升店、坐樓殺惜、汾河灣、武家坡、奇雙會、斬經堂、嶽母刺字、鬧江州、法門寺、寶蓮燈、審頭刺湯、空城計、草船借箭、查頭關、戰蒲關、虹霓關、獨木關、將相和、舉鼎觀畫、潯陽樓、賀後罵殿、捉放曹、鐵弓緣、胭脂虎、黃金台、黃鶴樓、梅龍鎮、得意緣、斷臂說書、鴻鸞禧、群英會。同期上演過6個新編古裝京劇:亡宋鑒、吳三桂、陸文龍、蕩家恨、梁紅玉、嵩山星火。

與開始整風同時,1942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集中幾個京劇組織,組建更加專業、陣容強大的延安平劇研究院,安排康生暫任院長,直屬中央,為在延安進一步發展京劇創造有利條件。建院不久演出已很多。8月15日起,為加強延安在整風期間的文娛活動,除平日演出外,每逢星期六晚,平劇院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演出一次古裝傳統京劇,首次演出的是:一匹布、長阪坡、轅門射戟。1942年9月柯仲平《獻給我們的平劇院》文中說:“在延安,給幹部和一部分群眾演劇,演得最多的是我們的平劇院。”他說話劇演出“要花比較多的錢”,而延安“經濟太困難”,所以“平劇院特別辛苦、特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