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艱難轉向(2 / 3)

曆史是一個將錯就錯的過程

鄧小平總結過去幾十年的經驗教訓,最核心的就是:我們過去沒有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冬連從這個角度梳理中國當代曆史的發展脈絡,發展線索是很清晰的。我想再說一點自己的看法。在博源基金會關於榮劍的“中國能否告別革命”一書的討論會上,我講過一個觀點:曆史是一個歪打正著的結果。從冬連的“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五次選擇”說起,我想再補充說一下,曆史還是個將錯就錯的過程。

研究中國當代曆史,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工作,首先有一個認知方式的問題。這段曆史具有雙重麵相:第一重麵相是實在性的曆史,就是真實的社會情況是怎麼回事兒,真實的曆史過程怎麼回事兒。還有另一重麵相,就是構建性的曆史,即憑著一種人為觀念重新構建出來的曆史。我們的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屬於構建性曆史的範疇,在這裏麵有社會真實存在的成分,也有觀念構建出來的成分,是一個觀念與實在的雙重互動的發展過程。對中國當代曆史的認識,特別是對1949年以後的認識,很難簡單地給出一個定論,是非常複雜的。這段曆史複雜性在於,它實際上是一個多項世界,外來的和傳統的,外生的和內在的,觀念的和實在的,各種因素都在發揮作用。我自己就長期存在一個困惑,就是理論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社會主義理念對我們實在的曆史進程究竟發生了多少作用?領導人在曆史的選擇過程中,是從理論設定的目標出發,還是從實際碰到的具體問題出發?毛澤東有沒有從社會主義價值理念出發的“頂層設計”?

從具體的曆史發展過程來看,毛澤東和中共領導人的社會主義觀念,就是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藍本,建設是以斯大林模式為藍本。以俄國十月革命為藍本的革命,就是蘇維埃革命,照搬過來的路走不通,就搞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成功。建國後搞了以斯大林模式為藍本的社會主義,也搞不通。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斯大林模式的變種,改良版的斯大林模式,也失敗了。“文革”後的改革開放是揚棄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成功。但斯大林模式的一些製度性影響還在,現在改革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也都與斯大林模式的政治製度弊端有關係。我們現在要搞的政治體製改革,改的也就是這些東西。從曆史上看,我們可以看到中共是一個變通能力很強的政黨。在其發展過程中起著最重要的主導作用的,往往不是理論,而是碰到的具體問題和具體壓力,是從解決現實問題出發的政策選擇。中共領導人大都對理論抱有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就是鄧小平說的“要管用”。

從曆史發生學的意義上可以看到,在中國當代史的曆史發展中,執政者們並非是按照一個既定的方針行事,對理論的使用帶有一種功利主義的趨向,經常是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動員口號和宣傳工具。長期以來,在中國大陸對社會主義理論的獨立研究和探討從來是不被鼓勵的,還會有異端之嫌,有的“反革命案”就是因為獨立探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而獲罪的。即便在領導人的思想體係中,理論也總是滯後的。不是從理論中找到應該怎麼辦,而是在事後總結中的一種自圓其說的解釋。所謂理論創新,實際上不過是後來的政策說明,並非是由學理闡發出來的。包括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實際上也是在“文革”發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並不是事先預設的。所謂這些理論,都是為現行政策製造的理論根據。其發生都是滯後於實踐的。但其理論發生後,又會為以後的實踐提供了政策指導。

在中共建設社會主義中,確實是營造了一個強大的馬列主義意識形態體係,目標模式是仿效的蘇聯模式,但在實踐中又有根據自己情況的變通性,這又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共產黨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理論上的實用主義態度,能夠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但這個調整也帶來了自己的問題。就是國家發展目標缺乏堅實的理論支撐,政策變動的隨意性很大。這種在不斷的政策調整中總結出的一套說法和做法,後來我們歸納為中國特色。但這個東西帶有夢說的特征,隻有解釋的價值,沒有理論的意義。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地犯錯與糾錯。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在執政者的決策過程中,理論分量可能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大。一再而再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實際是出於用意識形態統一人們思想的需要,所以把社會主義都說給了基層的幹部群眾。道理很簡單,理論學說是需要質疑的,而意識形態是不容質疑的。

中國社會主義的四種舊版式及其憲政版的展望

從曆史敘述上,我對五次轉向的階段劃分,與作者還有點商榷意見。我認為應是四次,前兩次“新民主主義嬗變”和“複製蘇聯模式”,從社會政治轉型的性質上可以合並為一次。中國這四個階段的社會主義類別,可分別成為仿製版、改良版、文革版、改革版。

第一次政治轉型的主題是按照蘇聯的斯大林體製構建一個新國家體製。這是包括了新民主主義階段和社會主義改造階段的兩段曆史。內容有兩個方麵:一是從戰時軍事體製向國家正常體製過渡,二是從新民主主義體製向蘇聯體製的過渡。這不僅因為新民主主義階段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階段,建國目標是蘇式的社會主義;而且因為從實踐上看,新中國的建政過程,就是整合社會,統一思想,建立黨國體製的過程。這些過程是通過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知識分子思想改造、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等一係列的政治運動來完成的。正是因為建立了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體係,全麵控製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才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由於國家已經形成了控製社會資源的強大力量,所謂社會主義改造其實不過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文化大革命”的曆史階段,書中是作為第四次社會主義轉向,列為“發動繼續革命”一章,也就是毛式社會主義的階段。這一次是曆史的軸心之變。前麵的傳統社會主義發展到了“文化大革命”是發展到了極致,後麵的改革開放時期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的揚棄。這裏實際上有一個問題需要解答:就是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與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相比,兩者的異同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