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艱難轉向
品書齋
作者:王海光
蕭冬連最近出版了一部新書《國步艱難——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五次選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5月),是一部濃縮版的社會主義時期黨史。作者用15萬字的字數梳理了中共治國60多年的曆史,偌大乾坤一袋裝,這份治史的凝練功夫絕非一般學者可企及的。
蕭冬連治史,素有宏觀觀照的學術情懷。在1993年,林蘊暉教授和他的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的同仁們,曾出版了《風雨兼程——新中國四十年發展戰略的演變》一書,試圖從現代化發展的視角去認識這段曆史,當時在學界很有些影響。蕭冬連就是作者之一。20年後,蕭冬連獨力完成了《國步艱難》這部書,無論是史實的豐富,還是識見的明曉,都是更上一層樓了。該書提綱挈領地概括了從1949年以來中共的執政曆史,用筆嚴謹,開合自如,有細節,有概括,有血有肉,有文有質。在關節處,要言不煩,幾句話就點明了旨意。可以看得出,作者對這段曆史吃得很透。
我與蕭冬連是在學術上聲氣相投的朋友,時常會通個電話討論一些治學問題,非常讚賞作者所持的學術態度。這就是本書開篇所說的:力求每一判斷都立於可靠堅實的材料之上,收斂過度解讀的衝動,對曆史的複雜性抱持一種敬畏;著重於發掘曆史本身的邏輯,而不是做簡單的道德和價值評判,拒絕用某種既定框架框定曆史。持這種研究態度和價值立場的著作,自然不同凡響。
社會主義是一個大問題。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曲折道路,是中國當代史的曆史主軸,十分複雜而又高度敏感。其發展道路是大起大落,一波三折,歧路亡羊,但始終在現代國家的門檻之外踟躕徘徊,逡巡不前。《國步艱難》以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選擇和轉向為線索,梳理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在中國實踐過程的演進邏輯,充滿了嘔心瀝血的思考,同時又有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中國社會主義路徑五次選擇的曆史實驗報告
曆史學家與理論家、政治學家的著述方式不同,他不是從現有的理論框架出發的邏輯推演,而是根據原始的文獻史料進行的曆史梳理,首先強調的是曆史史實的準確性,避免了空疏的議論。正因為如此,曆史學家的寫作,寫字數多的書比較容易些,寫字數少的書是很難的。因為寫的字數越少,對史料和史實的提煉和概括的水平就越高,難度就越大。
社會主義是一個大題目,既是一種價值觀念,又是一套製度體係,還是一個現代化的運動路徑,亦真亦幻,亦實亦虛,研究起來殊為不易。《國步維艱》從中國社會主義路徑選擇的實踐方麵,提出了本書的敘述邏輯:即實現新民主主義—仿效蘇聯體製—追尋趕超之路—發動繼續革命—轉向改革開放。對這個敘述邏輯是否合適,盡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它劃出了一道比較清晰的曆史主線,可以看到許多問題的來由,評述不乏有點睛之筆。筆者印象最深的主要有四點。
一是對曆史的概括和提煉,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讓人耳目一新。比如書中對大躍進的評價說:任何時候都應對人類理性的局限保持一份警惕,謹慎對待按照理想設計出來的社會方案。理想是提升社會的明燈,現實則是一個試錯改良的過程,把理想直接拿來作社會試驗,必然帶來災難。理想越崇高、目標越遠大、權威越強大,帶來的災難可能就越大。這類精彩的語言,俯首皆是。
二是對曆史的敘述平和冷靜,對曆史人物的評價客觀公允,關照到了曆史的多麵性和複雜性。如書中講到鄧小平的改革時,在肯定之中也客觀地指出了相關問題。作者認為:鄧小平幾次提出政治體製改革,主要著眼於提高行政效率,而不是民主化,更不接受西方式民主的模式。他可以允許自由,但底線是不能挑戰共產黨的合法性。鄧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就是為自由設置底線。不可否認,鄧有力地控製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但也留下政治體製改革難以推進的諸多問題。作者對毛、劉、周,乃至對林彪的評價,也力求做到愛不溢美,惡不貶損的客觀性和公允性。
三是在敘述曆史演進過程中,不是史實的平鋪直敘,而是深入曆史活動的肌理,有針對性的觀點,有準確的問題意識。如講中國改革的起步時,作者在敘述了“漸進”改革和“增量”改革的觀點後,指出:改革初期並沒有清晰的路線圖,……在某種意義上說,“摸著石頭過河”是唯一可能的選擇,許多情況下是實踐推動政策走。市場機製具有為自己開辟疆域的力量,觀念和政策的突破往往是對事實的追認,所謂“與時俱進”也可稱之為“順勢而為”。這個觀點是非常到位的認識。
四是對關於社會主義和當代中國的曆史演進的許多重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深度思考,梳理出了一條從過去到未來的曆史發展邏輯,具有哲學家的冷峻與深刻。作者提出了在人們心中縈繞不去的一些根本性大問題,如:20世紀社會主義何以興起並成燎原之勢?中國能否告別革命?中國為什麼會搞計劃經濟?為什麼會走運動治國的道路?作者認為原因有四,1.目標模式上的“理性的自負”。把馬克思提出的未來社會理想,當作現實的選擇。毛澤東對共產主義的夢想超過列寧,甚至超過了斯大林。為了實現高尚目標,可以超越於法律之上采取任何強製手段。2.革命化造成了激進主義的持續泛濫。革命能夠帶來平等觀念,推動社會結構的重新整合,具有推動民族國家重建的意義。革命激進主義的負麵作用,是使“不斷革命”成了革命後的持續主題,毛澤東時代的一係列左傾政策都帶有革命戰爭年代的經驗胎記。3.計劃經濟的致命弱點。計劃經濟模式動員資源的能力很強,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卻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效率低下。特別是它將所有社會成員都固定在特定區域和單位之內。人們得到了某種安全保障,卻以失去自由為代價。這種體製的運作,必然要依靠強製動員。4 .作者特別提出了毛時代的政治運動治國成為常態的原因:一是用運動為強製性製度變革掃除障礙,二是用運動反對體製性的官僚主義,三是在運動中進行權力再分配。這些認識都是非常有深度的。
對於中國現代化的轉型問題,作者認為,當前中國已經走出了傳統社會主義的藩籬,但社會轉型尚未完結。誠如作者所言:如果說世界上有兩個壞東西,一個是貪婪資本的,一個是腐敗的權力。還有比這更壞的,就是權力與資本的合謀與分賬,即所謂權貴資本主義。作者提醒人們:中國需要逐步走上民主憲政的道路,但通向現代民主憲政的道路仍然隻能是漸進的中國式的。這些都是總結了一百多年人類社會主義試驗、中國60多年革命和改革的經驗之談,不能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