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環境(Economic Factors)分析
經濟環境主要包括一個國家的產業布局與未來經濟走勢以及市場機製、市場需求等。組織是處於宏觀環境中的微觀個體,經濟環境決定和影響其自身戰略的製定,而“邊際效益遞減”與“口紅效應”就是兩隻指揮當前中國娛樂電視節目市場發展的 “看不見的手”。
經濟學最基本的“邊際效益遞減”原則認為:企業生產達到一定規模後,增產部分的利潤率是遞減的,原因在於增產成本加大以及其他競爭者進入造成利潤分流。所以在同一種節目類型中,當第一個節目獲得成功後,它的追隨者的數量在超過整個市場份額後贏得的收視效益就會遞減。幾年前,由於《超級女聲》在廣告收益上的大獲成功,幾乎所有台都隨即推出了類似的選秀節目。結果克隆之風盛行的中國娛樂電視節目不僅讓受眾審美疲勞,也因為在收視率大戰中製造低俗噱頭惡意炒作,麵臨被廣電總局查處的境地。
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並未對中國的娛樂電視節目造成重大影響,這可以從2008年至2009年以娛樂電視節目為主營業務的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浙江衛視的廣告收入看出,參照各電視台在網絡上給出的數據,其廣告收入均呈現高於20%的同比增漲率,說明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經濟是冬天,娛樂節目卻是春天。
出現這種現象源於“口紅效應”:專家指出,金融危機時期往往是文化產業得以發展的機遇期。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當報紙、雜誌、電影的價格相對上升時,受眾就會更多地選擇在家看電視。湖南電視台台長歐陽常林就把娛樂電視節目看做是“緩解壓力、刺激消費、培養信心的一把‘金鑰匙’”,可見我國娛樂電視節目正抓住“口紅效應”的契機全力發展。
三、社會文化環境(Sociocultural Fators)分析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組織所在社會中成員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等因素,這些因素會影響受眾對組織目標、組織活動以及組織本身的認可與否。
消費社會的主要特征是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與目標。從中國現在的社會發展樣態來看,已經初步具備了消費社會的特征,尤其就消費文化與媒體的互動性而言,中國娛樂電視節目充分體現了鮑德裏亞對消費文化所持有的觀點:“消費者與現實世界、政治、曆史、文化的關係並不是利益、投資、責任的關係”,而是一種特殊的“好奇心的關係”。中國目前的電視娛樂節目正是將這種好奇心的調動與滿足發揮到極致,不僅把大眾所好奇的明星帶到受眾麵前,還將明星所代表的消費生活帶到受眾麵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消費方式。
消費文化導致大眾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改變,新的社會價值觀鼓勵發展個性才能,給普通人展現自我的機會,這促使娛樂節目的平民性、互動性增強。《超級女聲》點燃了中國真人秀類娛樂節目的燎原之火,此後真人秀節目在全國遍地開花。另一方麵,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深入,受眾的價值觀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響,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價值取向在社會中蔓延,這使得娛樂節目的內容也開始圍繞著這些價值觀設置。中國的娛樂電視節目應當思考如何將節目做得俗但不低俗,否則最終會在迷失中喪失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