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所指。全景是“河麵”的“小船”遠離鏡頭出發,這些的所指是初到烏鎮的好奇與期待;“我”的所指是對烏鎮風光文化的外地體驗者。“民居”的所指是這裏的人們祥和靜謐的生活。“這裏”脫離了地域的界限,具有了文化層麵的意義和心靈上的歸屬感。“都市”和“這裏”對比意味初現,離開紛亂的都市,來到這裏,來到了一個與都市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能讓心寧靜的地方。
第二階段:體驗與融入
場景二
地點:河中小船上 青石小巷 郵局旁
鏡頭:畫麵突然開闊,船行河中,“我”好奇地四處張望,岸上依河民居有老人在澆花,有紅衣小孩和老婆婆在晾曬魚幹。鏡頭切換,跟隨劉若英一起走上青石巷道,走近挎籃買菜的少婦,走近熱氣騰騰的小吃攤。穿過弄堂,在弄堂邊的老郵局,寄一張溫情的明信片。
畫外音:寧靜,可以讓傷感隔離。時間真的不曾改變什麼,放開手,送走煩惱。
(1)能指:這些鏡頭的能指有“老人”、“孩子”、“花”、“魚幹”、“少婦”、“小吃攤”、“食客”、“青石小巷”、“郵局”、“郵筒”、“郵遞員”、“明信片”。
(2)所指:“老人”所指的是老有所養的怡然晚年,“孩子”的所指是活力與希望,“老人”、“孩子”、“花”、“魚幹”這些鏡頭合在一起,所指的是老有所養、幼有所依,怡然自樂,充滿幸福和希望的生活。“少婦”、“小吃攤”、“食客”所指的是熱烈飽滿的生活氣息。“青石小巷”、“郵局”所指的是這所城市悠久的曆史、深厚的人文底蘊,小巷郵局曆經風雨,穿越歲月,一如長輩見證後輩的成長。“郵筒”、“明信片”所指的是人們心靈的維係,讓幸福與快樂穿越空間,到達更多人的心靈。騎著自行車的“郵遞員”所指的是為人服務方式的古樸,猶如赤誠的心簡單而熱烈。
場景三
地點:河麵小橋上 茶館
鏡頭:明信片帶走了煩惱也送出了對烏鎮的愛戀,“我”坐在船上,船兒搖走了煩惱,另一扇大門對“我”打開。走上小橋,看著小橋流水人家,捧起一盆賣花少女遞上的開得燦爛的花兒,走進河邊茶館,捧一杯熱氣騰騰的茶,看店員熱情的為茶客添著開水,看老人們悠閑地抽著水煙。
畫外音:光影裏的小橋流水人家,滿載的是生活裏飽滿的笑容。時間改變了許多事物,卻不曾改變這裏。
(1)能指:這些鏡頭的能指有“小橋”、“小船”、“賣花的人們”、“茶館”、“熱茶”、 “開水壺”、“水煙”、“老人”。
(2)所指:“小橋”既是一種交通的便利,也是一種特殊的交通帶來的浪漫;“小船”、“賣花的人們”小船賣花既是一種地方經濟特色,又象征著花樣的生活;“茶館”、“開水壺”、“水煙”、“老人”所指的是傳統、古樸、優雅閑適的生活品質。“熱茶”所指的是心中的感動如暖茶入腹,也指“我”對這個小鎮的熱愛和喜歡。
場景四
地點:青石小橋 公園
鏡頭:青石小橋上,一個穿著火紅衣服的小姑娘在歡快的跳躍,“我”披著青花布輕快起舞,公園的一角,老人們在投入地演奏著二胡等樂器,“我”躍躍欲試。
畫外音:那個笑的像花一樣的孩子,一個輕快跳舞的女子,還有我的赤子之心。
(1)能指:這裏的能指有“青石小橋”、“小姑娘”、“輕快起舞的女子”、“青花布”、“老人”、“二胡”。
(2)所指:“青石小橋”承接了小鎮悠久的曆史;“小姑娘”的跳躍所指的是生活的蒸蒸日上,“輕快起舞的女子”所指的是自由、奔放的心境,也指“我”不再隻是旁觀者,已經參與融入到這裏的生活;“青花布”所指的是這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二胡”所指的是對傳統藝術的喜愛和繼承。拉著二胡的老人指代了老人對生活的熱愛和營造生活品質的心境,也指該鎮的地方藝術和人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