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媒介素養研究對傳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從傳播心理學的視角出發,以傳播學研究的五個基本角度為框架,將受眾心理分別引入控製研究、媒介研究、內容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眾媒介素養研究的五個方向,為受眾媒介素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媒介素養 受眾 傳播心理學
媒介作為信息流動的載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傳受者對媒介的認識,對傳播內容的理解將作為一種能力體現在傳播過程中。傳受者的含義豐富而複雜,包括傳播者、受眾等各種主體。本文從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心理因素著手,對受眾的媒介素養進行分析。
一、媒介素養的概念梳理和對受眾媒介素養定義探討
從字麵上來看,“受眾媒介素養”是對“媒介素養”更進一步的細分,比之“媒介素養”,其內涵和外延都相對狹窄。要給受眾媒介素養定義,首先要明確媒介素養的概念。
媒介素養教育是由英國學者和丹麥教育工作者於20世紀30年代率先提出的。1933年,英國學者ER.利維斯(Leaves)和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在文化批評論著作《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一書中提出:新興的大眾傳媒在商業動機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銷一種“低水平的滿足”,這種低水平的滿足將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各種負麵的影響。因此,教育界應以係統化的課程或訓練,培養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識,使其能夠辨別和抵禦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
英國教育部在1989年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正式的教學體係中,並在考克斯報告中將其闡述為媒介素養旨在培育更加有主動性和更加積極的媒介使用者,他們將要求得到並且能夠有助於形成更加廣泛和多元的媒介產品。
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將其定義為:媒介素養旨在培養學生對媒介本質、媒介常用技巧和手段以及這些技巧和手段所產生的認知力和判斷力。
1993年在美國召開的國家領導人媒介素養會議中將其定義為:將媒介素養視為每位公民皆應具備的能力,包括了對媒介信息的接近、分析及製作的能力,且強調公民的媒介素養能力不僅涵蓋了傳統的印刷媒體,同時也包括了各類新興的電子媒體,如電視、網絡等。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會議時表明支持媒介素養教育。1999年針對媒介素養教育明確擬定聲明:媒介教育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公民的自由表達、自由獲取信息的權利,它有助於建構和支持民主……媒介教育應該盡可能的被引進到國民教育中以及非正式的、終身教育中來。①
國內的學者對媒介素養也有自己的認識。筆者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媒介素養是指公眾接觸、解讀、使用媒介的素質和修養。它包括了三個主要的環節:接觸媒介——獲取信息;解讀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過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並維護自己的利益。”②國內外對媒介素養的定義都是將所有接觸和使用媒介的公眾均視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即媒介擁有者作為公眾社會角色的一員,同樣具有對媒介接觸、解讀和使用的權利。從某種程度上,傳播者的媒介素養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主義,表現出來就是新聞的倫理與職業道德。在與此相對應的基礎上可以將“受眾媒介素養”定義為:大眾傳播過程中,閱聽者在消費媒介產品的過程中,對整個傳播過程的認知、判斷和監督的意識及行為。
二、從傳播心理學視角探索受眾媒介素養的研究方向
受眾作為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主體,與其他各要素相互影響,形成係統的研究範式。因此對受眾媒介素養的研究,也可以根據線性傳播過程的各要素進行分析。
(1)控製研究中的受眾心理
受眾對傳播者形象的理性認知和批判性解讀是受眾媒介素養的基礎。早有傳播學者研究證明,信息的接受者往往是根據自己心目中的傳播者的形象判斷信息的可信度、真理性,一個人對信息本身越不理解,對信息的傳播者就越重視。③傳播者如何建構和整飭自己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就成為決定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受眾應該意識到傳播者帶有主觀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自己所消費的傳媒產品是經過傳播者把關和編碼的結果。傳播者傳播的是各種各樣的“觀點”,而真實的事實卻隻有一個,需要受眾自己去判斷和分析。
(2)媒介研究中的受眾心理
受眾媒介素養要求受眾加強對媒介的使用權,其對大眾傳播過程的合理監督就是典型的表現。受眾可以通過媒介發布言論、對媒介擁有者進行批評。媒介是孕育輿論的平台,受眾對社會輿論工具的使用具有絕對的監督權力。民主和法製隻能從製度上健全對實體公權力的監管,而受眾的媒介素養才是杜絕公權力被濫用的根本方法。2009年4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④,其中包括“著力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對受眾媒介素養提高的一種保障和鼓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