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能否正確有效地應對負麵新聞信息,成為對政府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媒體與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從對負麵新聞信息報道和新聞執政能力的內涵解讀入手,闡述兩者之間的關係,並為二者的良性互動提出建議。
【關鍵詞】負麵新聞 輿論監督 新聞執政能力
近年來發生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膠濟鐵路火車相撞、5·12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新聞媒體的信息傳播直接影響到政府部門對該類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媒體不同的報道方式會使負麵新聞信息產生不同的影響。負麵新聞信息不僅考驗政府化解風險的能力,還考驗政府有效利用媒體的能力。負麵新聞信息一旦出現,政府如何與媒體進行有效溝通,從而增強引導輿論的本領,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對各級政府執政能力和執政方式的重大考驗。
一、負麵新聞信息和新聞執政能力的內涵
(一)負麵新聞信息的涵義
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負麵新聞常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需要提出的是,負麵新聞並不等於負麵新聞信息。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提到負麵新聞、負麵報道之類的詞語,通常來說,負麵新聞包括自然災害、安全事故、治安案件、社會醜惡現象等舉凡“天災人禍”;負麵新聞信息,即消極的 (或不好的)新聞信息。而負麵新聞,它是一種新聞,必然會經過人的選擇加工,是一種經過加工後而形成的新聞報道。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理解負麵新聞:一是新聞報道的內容為負麵的新聞信息,產生的影響也是消極的、負麵的;二是新聞報道的內容是非負麵的事實,但由於表現不當,產生了事與願違的消極影響。①
所以,這裏所說的負麵新聞信息,並非是指新聞報道,而是指處在原始狀態的消極變動的事實,即那些不合於實踐的規律性、目的性、違背社會發展的行為和活動。負麵新聞信息與負麵新聞並無必然聯係,因為負麵新聞信息的傳播,既可以產生消極的、不好的影響,也可以產生積極的、正麵的效應,這已為傳播實踐所證明。
(二)新聞執政能力的涵義
“新聞執政”的提法源於美國白宮發言人,即運用媒體新聞來提高公共政策部門的執政形象、執政公信和執政的合法性,向廣大群眾傳播執政者的決策、方針路線以達到貫徹落實的目的。
2006年11月29日,國內首家政府新聞學研究機構在南京大學成立,這是全國首家政府新聞學學術研究機構,“政府新聞學”這門新學科的誕生,標誌著新聞媒體與政府執政能力的關係日益密切。
2009年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發表講話,提出領導幹部應該努力提高“六個能力”,其中一條就是要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善於正確運用媒體、科學管理媒體,有效引導社會輿論。這也可以理解為新聞執政能力。
總而言之,新聞執政能力就是運用新聞來提高執政形象、執政公信和執政合法性,向公眾傳播政府決策、方針,以達到貫徹落實目的的能力。
二、負麵新聞信息的報道與新聞執政能力的關係
(一)負麵新聞信息報道考驗政府的新聞執政能力
負麵新聞信息通常具有背向性、衝突性、突發性、刺激性、模糊性、迷惑性、變異性,因此它一旦出現,必然會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某種負麵影響,這時,如何報道以及報道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傳播效果,並不單單是媒體一方的事情,還與政府的新聞執政能力密切相關。
負麵新聞信息出現後,政府是處理事件的主導者,發揮行政指揮的作用,而媒體又是傳播事件的中堅力量,發揮溝通信息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傳播效果的產生不僅僅取決於事件發生發展的進程以及媒體如何報道,還取決於政府與媒體能否良性合作。
當今社會,新聞媒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新聞執政能力已經被政府提上日程,同時,負麵新聞信息的報道是對政府新聞執政能力的巨大考驗。負麵新聞信息一旦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社會的混亂、人們的恐慌、政府形象甚至國家形象的破壞等等,這會對政府工作的展開帶來困難與阻礙。
(二)改善負麵新聞信息的報道有助於提高政府的新聞執政能力
社會學家貝克說,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風險無處不在。的確,從2008至2009年發生的一係列公共突發事件驗證了這一說法,尤其是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已進入風險社會階段,負麵新聞信息的報道所具備的預警功能能夠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