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內容研究中的受眾心理
受眾媒介素養還體現在受眾對信息的合理解讀上。傳播的內容,特別是其中蘊含的情感是決定受眾參與傳播程度的重要因素,因為隻有在情感投入時,受眾才能從信息中得到滿足,實現傳播的目的。客觀世界需要宏觀的真實,傳播者提供給受眾的是各種各樣帶有主觀色彩的 “觀點”,受眾應該對其產生本能的懷疑,並且通過接觸分析不同來源的信息來判斷報道是否真實可信,從各種觀點中提煉出自己的認識,這是一種全麵理解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4)受眾研究中的受眾心理
避免產生傳媒依賴,在思想和行為上保持獨立是受眾媒介素養的重要表現。對於“受眾研究”,西方文化研究學者斯圖爾特·霍爾在1973年提出了不同文本解碼方式的假說,強調受眾的自主性,否認受眾的接受過程是一種被灌輸的過程,而是傳播者與受眾的談判過程。霍爾提出受眾的三種不同解碼方式:主控式解碼、協商式解碼和對抗式解碼。⑤在傳播過程中,受眾需要正確定位自己“信息接收終端”的角色,並且可以自覺審視傳播過程中因傳播信息者把關而過濾掉的信息,從而客觀地看待信息的整體圖景,不至於陷入傳媒的漩渦。這種在受傳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自主性實際上也是受眾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它使受眾麵對傳播的衝擊能夠保持自身的獨立和尊嚴,免於隨波逐流。
(5)效果研究中的受眾心理
傳播過程最終要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而傳統的效果研究總是以傳者本位為出發點,研究傳播者的傳播目的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是否對受眾的觀念和態度以致行為產生預期的影響,在說服性傳播效果的評估中尤其如此。筆者認為傳播效果研究應該將受眾的因素考慮在內,因為傳受者的互動和心理機製的一致性在傳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的經典實驗推論,人對事物的情緒體驗不僅取決於事物所給予人的結果,還取決於人對事物的期待水平,用公式來表示,即為“情緒指數=期待實現值\內心期待值”。⑥也就是說,受眾的心理預期是傳播效果的重要決定因素,不能忽視受眾的心理對傳播效果的影響。
受眾媒介素養的研究離不開對受眾心理的探討,受眾的心理在整個傳播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受眾與其他各要素的互動關係的探討中研究受眾媒介素養的相關問題,或許是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①龍黎飛,《論新聞職業道德建設中的媒介素養教育》,《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04)
②《媒介素養導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07)
③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新華出版社,2004(07)
④《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全文),http://www.xinhuanet.com/newscenter/mryw/20090413/
⑤[英]奧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裏斯·紐博爾德:《媒介研究的進路》,新華出版社,2004(10)
⑥Opening Skinner’s Box: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Lauren Slater 2007(05)
⑦段京肅,杜駿飛:《媒介素養導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⑧方建移,張芹:《傳媒心理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⑨劉京林:《新聞心理學原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6月
⑩劉京林:《劉京林自選集:新聞心理·傳播心理研究》[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
(作者:張鵬 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傳播學09級碩士研究生,張紅偉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06級新聞學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