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麵新聞信息的負麵性僅僅指新聞信息本身,但經過大眾傳媒傳播後是產生積極還是消極效應,充滿了不確定性。負麵新聞信息是具有負麵價值的消極的事實所釋放出來的信息,是一種處在原始狀態的未經加工過的事實,它所具有的預警功能有利於提高政府的新聞執政能力。
2003年的“非典”,是一場突如其來、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國媒體在對它進行報道的時候,尤其是早期對廣東疫情的報道,媒體大多采取了“不報道”或者“有限報道”的方式,瞞報、漏報的情況屢屢出現,人們即使每天守在電視機旁,也無法獲取真實的信息,不知道疫情到底發展到了何種程度,相應的預防工作自然做不到位,這對“非典”疫情的控製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相比之下,對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報道就較“非典”的報道有長足的進步。從疫情在墨西哥爆發到後來國內發現病例,媒體每天都準確如實地把信息傳達給受眾,有效避免了“非典”時期那種謠言滿天飛、人心惶惶的局麵。事實證明,越有公開、透明、客觀的信息傳播,越是能消減人們的恐慌,越是能幫助人們積極預防、理性應對。
(三)政府的新聞執政能力影響負麵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
政府提高有效利用媒體的能力,可以準確及時地傳達各種方針政策,有助於各項工作的順利展開,在麵對負麵新聞信息的時候,更要三思而後行,力求避免讓其產生負麵效果。尤其是在網絡等新媒體崛起後,政府的新聞執政能力直接影響著負麵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
2008年備受關注的“華南虎”事件,由一則科技報道演變為一起公共事件,政府、媒體、學者及網民激烈爭辯,報料不斷。在這一事件中,顯示了網絡輿論監督的力度之大,除了政府和媒體外,公民也已成為事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未對“陝西發現華南虎”這一信息核實,當地有關部門成為假新聞的直接傳播者,這也是其新聞執政能力不強的例子。
三、負麵新聞信息報道與新聞執政能力之間良性互動的建議
(一)政府應轉變觀念,適當給媒體“鬆綁”
在負麵新聞信息的傳播中,政府可以給媒體適當“鬆綁”,在政府的指導下,給媒體一定的施展空間,讓媒體在負麵新聞信息的傳播中,有大的擔當。當公共突發事件發生後,作為事件最主要處理者的政府部門常常希望把事件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所以在當媒體向其獲取信息並加以報道時,一些政府部門容易出現瞞報、漏報的情況,甚至會出現要求媒體不予報道的情況,讓即便是有責任心的媒體也“英雄無用武之地”。
“非典”事件中早期信息的不公開導致了諸多不利情況的產生,而在對奧運會的報道中,政府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來自世界各國的記者進入奧運場館進行采訪和直播。開放的奧運會不擔心負麵報道,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開放、自信的形象。
因此,要讓媒體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應該開誠布公,信息透明,讓媒體能夠真正地盡到應盡的義務,讓媒體的報道能協助政府妥善處理公共突發事件。②
(二)政府應重視來自網絡的輿論監督
如今,網絡已成為輿論監督的一種全新且有力的形式。網絡的興起,給民眾提供了一個表達意見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他們借助這個平台進行議程設置,不斷地使焦點事件進入有關部門的視野。
2008年10月深圳海事局黨組書記 “猥褻門”中,借助了網絡的監督,促成了該事件的解決,使犯罪嫌疑人被繩之以法。
現實生活不斷變化,網絡輿情也不斷變化,重視來自網絡的輿論監督也是提高政府新聞執政能力的重要方麵。
(三)媒體要擅長讓負麵新聞信息產生正麵效果
負麵新聞信息既可以產生積極效果,也可以產生消極效果,這其中的度主要靠媒體來把握。因此,要避免使負麵新聞信息危害社會,媒體要善於讓負麵新聞信息產生正麵效果。
負麵新聞信息之所以能夠產生正麵效果,主要是因為它具有預警作用,給社會和個人一定的警戒、告誡,抵製不良行為的擴張和蔓延。比如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報道,開誠布公,這種負麵新聞信息不但沒有產生負麵效果,還幫助人們認清現實,沒有引發恐慌和謠言,有利於疫情的控製。
參考文獻
①鄧利平:《負麵新聞信息傳播的多維視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15
②陳力丹、李冠樵,《公權力不該做綁架輿論的事情》[J].《新聞記者》,2009(03)
(作者:湖北大學文學院09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