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發言人製度作為信息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性質、功能和作用成為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手段。由於我國的新聞發言人製度尚處於起步階段,製度還不夠完善,各種有悖新聞發布規律的事情還常常發生。因此唯有健全和完善新聞發言人製度,才能突破發展中的瓶頸,有效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關鍵詞】新聞發言人製度 權力運行 有效手段
“完善製約和監督機製,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最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確保權力正確行使的有效途徑。經過三年的貫徹實行,各種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體製和機製已經初步建立和發展,並經受住了各類突發性事件的考驗。實踐證明新聞發言人製度在化解危機,維持社會穩定,確保民族團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論及政府政務公開,完善各類公開辦事製度,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那麼作為政府各類公開辦事製度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建立和健全為什麼能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呢?筆者認為,其一,新聞發言人製度是現代政治文明的產物,它的出現本來就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的體現。其二,新聞發言人製度是政府和民眾溝通的橋梁。如在2008年“5·12”地震中,當天政府有關部門就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傳遞政府的聲音,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此後的一個月中共召開了25次新聞發布會,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也幾乎每天就此事召開一次新聞發布會。通過新聞發布會,增強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聯係,加深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感情,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度。
由於我國的新聞發言人製度建立的時間不長,我們對它的認識和運用還不夠充分,有些時候不能按照新聞發言人製度的規律辦事,甚至做出與新聞發言人製度規律不相符的事。因此,要完善新聞發布製度,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機製,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提高時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聞宣傳工作的主動權。①
一、新聞發言人製度是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手段
之所以說新聞發言人製度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手段,是由新聞發言人製度的性質、功能和特點所決定的。
1、新聞發言人製度的性質決定其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手段。
根據劉建明主編的《宣傳輿論學大辭典》,新聞發言人是指:“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任命或指定的專職(比較小的部門為兼職)新聞發布人員,其職位一般是該部門中層以上的負責人。新聞發言人的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的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立場,並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②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新聞發言人是政府信息的發布者,闡述政府的立場,發布有關重大事件的新聞。公開性和透明度是政府新聞發言人製度與現代民主政治對權力運作的要求(即公共權力),以保證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實現。參政議政權的保證是以知情權的實現為前提的,隻有在公開和透明的環境下公眾的知情權才不是一句空話,而製度上的保證才能使這種公開和透明的環境得以長久保持。因此,加快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建設是從製度上為公眾的知情權提供保障的根本途徑。
在我國,建立和完善新聞發言人製度是建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政務公開信息透明、自覺接受監督的渠道,有利於利用新聞媒體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需要。③政府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建立,形成政府與媒體互動的局麵,也就是政府與輿論,政府與公眾的互動。此時政府處於與媒體的互動關係中,新聞發言人製度自身的性質發揮作用,勢必使政府對權力的行使處在媒體的監督下,保證了人民的知情權和人民賦予政府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2、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功能和作用決定其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力武器。
新聞發言人製度具有提供信息、溝通協調,解疑釋惑、保障人民知情權、社會環境監測、塑造調整形象等功能。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層麵。
提供信息和溝通協調。解疑釋惑的功能是指新聞發言人製度作為政府與媒體溝通的平台,為民眾提供信息,能及時有效地協調問題,達成人民與政府的相互了解,為政府取得人民的支持贏得較好的輿論環境。例如在2009年4月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中,我國政府就做得非常好。當時正值墨西哥和美國流感疫情蔓延,各國相繼報告疫情。雖然我國政府已經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但是國內民眾對此仍有所擔心。據此,4月30日,國新辦就我國加強人感染豬流感防控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向中外記者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加強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及時消除了民眾的恐慌,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功能。知情權是廣大人民群眾行使權利的前提。新聞發言人製度,會要求政府及時主動的發布信息,以此保障公民正常監督權的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