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環境監測和塑造調整形象等功能。召開新聞發布會,要求政府新聞發言人對記者的提問作出回答,以此加強公眾對政府部門、社會集團、知名人士的監督。
3、新聞發言人製度的特點和特殊效果決定其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方式。
新聞發言人製度具有傳播的公開性,能在信息的傳播中有效的設置議程,以此引導輿論,有利於政府對社會的管理。
製定政策時考慮傳播效果是新聞執政的要求,對新聞發布效果的控製應在製定政策之前。政府通過有計劃的新聞發布來掌握媒體議程的設置。有學者總結了設立新聞發言人製度的現實意義,主要有四點:(一)政府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建立是政府職能轉化的結果,可以解決政府工作專業化與社會公眾溝通之間的矛盾。(二)政府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建立是媒介高度發展的產物,可以更有效地協調與媒體的關係,利用媒介的各種功能,推動政府工作的開展。(三)政府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建立能更加有效地處理危機事件,完善政府公共危機處理機製。(四)政府新聞發言人製度能促進政府形象的建設,更大程度地發揮政府的政治影響力。④
所以,政府選擇以新聞發布會的方式公開信息時,新聞發言人責無旁貸地麵對記者們的發問,要回答社會的質疑,此時政府必然會處於被監督的位置。在權力行使中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和違反規定的情況被批評時大多能正視問題,及時改正。通過新聞發言人製度,行政人員在麵對新聞發布會上的記者時,會有無形的輿論壓力,使行政人員能自覺地按規則行使權力。此外,他們在麵對正確的批評時也會形成及時改正的習慣。權力的合理運行保證了政府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和人民利益的實現。
二、新聞發言人製度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路徑探索
新聞發言人製度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手段,如何實現新聞發言人製度,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機製的長期性和有效性呢?
1、加快我國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建設。
我國從1983年建立新聞發言人製度至今已二十多年,此間發展經曆了從單一的對外宣傳到對內、對外雙向宣傳。新聞發言人製度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聞發布會的質量和數量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信息的需求。加快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建設和完善速度是解決當前矛盾的較好方式。
新聞發言人製度能有效地發揮監督機製的作用。此時,新聞媒體也成為新聞發言人製度整體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對新聞媒體參與新聞發布會的權利、采訪權、發布權等的保障也是完善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內容。
2、突破發展中的瓶頸急需完善新聞發言人製度。
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完善涉及的方麵很多,製約其發展和各功能完全發揮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新聞發言人製度本身的不足。新聞發布可能會有以下的副作用,有礙采訪權和輿論監督權的實現;導致信息壟斷,不利於消息報道的多樣化;造成有償新聞的泛濫,新聞發布會異化為紅包會;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新聞發言人製度難以保證實效。⑤這四個方麵是新聞發言人製度體製內的缺陷,它們與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優勢一樣的存在於體製中,隨體製一起在起作用,可能會造成新聞產品質量的下降,不利於新聞事業的發展。新聞媒體長期依靠新聞發布會提供的信息勢必形成記者對發布會提供的信息過分依賴,使媒體記者的主動性降低,成為“跑會族”,會危害新聞發言人製度及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新聞發言人製度要從內部製度開始完善,國務院2008年5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是保證政府信息公開的有力舉措,對政府權力的監督起到一定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也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權。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製定和實施,促進我國政治民主的發展,為新聞發言人製度發揮積極作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有效減少其副作用,發揮新聞發言人製度作為對權力製約和監督的機製作用,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參考文獻
①胡錦濤,《在人民日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08年6月21日,第四版
②劉建明:《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2,第357-358頁
③靖鳴:《記者招待會的組織與傳播》,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第62頁
④李希光,孫靜惟:《發言人教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第16頁
⑤靖鳴等:《記者招待會的組織與傳播》,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第20頁
(作者:賀明 廣西師範學院新聞傳播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靖鳴 廣西師範學院新聞傳播院教授、院長)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