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敦德經常強調要順勢而為,其實,途牛網的商業模式也經曆了這樣一個演變過程。公司成立初期,途牛網重點做的是休閑旅遊方向的景點介紹和旅遊攻略社區,有點類似今天的螞蜂窩。但當時社區模式找不到盈利點,於是半年後,途牛轉型到了現金流較好的旅遊產品預訂平台,完全就是旅行社代理商的角色,和現在的去哪兒、淘寶旅行區別不大。
憑借不錯的互聯網技術手段,途牛網預訂額迅速增長,不到一年時間便突破了千萬元大關。然而,隨著預訂量的增加,平台模式開始暴露一係列問題。“比如,旅行社有淡季旺季,旺季的時候,訂單太多,它自己的客戶都忙不過來,對我們的客戶就更不上心了。這讓途牛網的客戶體驗非常糟糕。”此時的於敦德深刻領悟到,用戶體驗差,再好的互聯網技術也等於零。
“不能再當甩手掌櫃了,必須自己服務客戶。”於是,他們又進行了第三次商業模式轉型,開始嚐試自營模式,即途牛網自己采購旅行社產品,賣給消費者,消費者和途牛網簽合同,在遊前、遊中、遊後整個過程均由途牛提供服務。“你就是在旅行中丟了錢包也可以打電話給我們。”現在的於敦德對於旅行各種投訴已經可以倒背如流。
創業就是找錢和找人
說起創業體會,於敦德很讚同嚴海鋒的一句話——互聯網創業就是找錢和找人。
其實,途牛一路走來也不是一帆風順,也曾經曆過困難挫折,於敦德印象最深的便是2008年。當時,公司100萬元的啟動資金花完了,但網站軟件又急需升級,幾十名員工要發工資,對外營銷也要大量資金……更糟糕的是,大環境不好,國際金融危機爆發。
那段時間是途牛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資金短缺,總監級別的員工隻能拿到基本生活費,更沒有差旅費可言。於敦德和嚴海鋒四處籌錢,拜訪各路投資人。“當時還是很怕的。”嚴海鋒回憶稱,他們那段時間見了幾十個投資人,但屢遭閉門羹。
人生自有貴人助,最終途牛還是找到了自己的貴人,那就是戈壁創投的蔣濤。“我們當時的生活是很拮據的,真的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在去上海見蔣濤之前,我還在和老於商量,要不要省點錢別去了。”不過,後來嚴海鋒還是去了。結果非常幸運,雙方一拍即合,途牛網順利完成了自己的A輪融資。
有錢好辦事,之後途牛網的事業越做越大,升級呼叫中心,進行人員培訓,投資研發中心……很快,公司的業務量便從2008年的千萬級增長到了億萬級。據途牛網招股書所顯示,途牛網提供的在售旅遊產品數量總體超過了20萬,員工人數在2013年底也達到了1400多人,其中專業的旅遊顧問達400多人。並且有數據顯示,途牛已經發展成為了中國在線跟團遊的第一名,中國在線出境遊的第二名。
錢有了,沒人不行。途牛的招聘工作主要由嚴海鋒負責,他率先提出了要用“寬鬆的企業文化留住優秀工程師”,並在對待人才上亮起了綠燈。
“至於如何判斷他們是否優秀,我們內部有一套完整的評測係統,而不管這套係統有多複雜,都會遵循兩個根本原則:學習能力和工作態度。”嚴海鋒介紹說,這與途牛本身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途牛的員工基本都是圍繞這兩點進行招聘的。
此外,除了工程師特惠政策,途牛還構建了自己的內訓課程體係,即“牛道”。“牛道”有三大原則:全員受訓、總量控製和分級管理。目前途牛網已經在全國設立了30家分公司,超過千名員工,在如此快速的發展過程中,如何確保人才供應滿足企業要求,成了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