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劃片入學”應加強配套改革措施(2)(1 / 1)

亟需深化配套改革

本刊記者了解到,大連市早在1986年就取消了全市統一組織的小學升初中考試,城區小學畢業生按學校劃片采取“對口直升”的辦法就近升入初中,實行小學升初中免試就近入學。

廈門“小升初”實行劃片免試就近入學也已經堅持了16年;沈陽市從2006年開始,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全部按學區招生,一律不得招收“擇校生”;杭州在2012年宣布實行“零擇校”,所有公辦初中、小學的招生信息全部“上網”,招生結果公布接受社會監督。這些地方經驗或為落實相關政策提供借鑒。

熊丙奇表示,有關部門改革的初衷不錯,但義務教育資源均衡應該優先於就近免試入學,“如果學校之間教育差距大,就近入學也難免是句空話。”現在堵住“遞條子”,也難解“拚房子”。

一些受訪專家表示,教育改革不能光靠“末端治理”,應該多從教育部門自身“開刀”,不能總是折騰家長和孩子,要學會用最小的“傷口”換取最有效的改革推進。隻有真正做到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硬件、軟件的公平,“零擇校”才是理智的,而不是強製的。

一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認為,教育改革的重點應該是教師普遍輪換,待遇全部實現平等,加大貧困地區教師培訓和教育經費投入補貼。“高峽出平湖,沒有了落差,教育資源自然合理分配。但我從業近30年,向有關部門建議了十多年,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推動。”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的城鄉均衡教育始於2003年。十年來,成都累計投入近200億元對城鄉中小學實施了一係列建設改造,同時加大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使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懸殊差異得到扭轉。

由成都市政府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成都市小學教學質量的校際差異係數僅為0.04,初中減小到0.33。2011年,成都市主城區部分小學學校擇校生占新生比例下降17%,包括公立名校在內的部分初中學校下降41%;2012年,這一數據在原有基礎上保持穩定。

天津市以促進義務教育學校高水平均衡發展為著力點,推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提升學校的硬件水平,使每所學校都達到現代化學校的標準。同時采取聯合學區發展模式、中小學集團化辦學改革試點及骨幹教師的流動輸出等措施,使各學校之間的“軟件”水平得到均衡發展。

受訪專家認為,中小學“劃片就近入學”製度為解決“擇校熱”邁出了重要一步,應借鑒有關地區的試點經驗,進一步加強配套改革力度,從根本上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化,最終達到教育公平的目的。他們建議:一是加強投入,強化標準化建設,不斷縮小學校資源差距。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等人認為,治理擇校、擇學區亂象,根本上要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其中首先是要推動學校硬件資源的標準化建設,縮小差距。

二是適當提高學區房入學門檻,減少炒作,為學區房降溫。例如,上海市靜安區今年要求每戶五年內隻享有一次對口入學機會。

三是增強優質教育師資流動性。據了解,近年來杭州、濟南等城市加強了教師等教育資源的流動,對教育資源均衡起到了明顯作用。據王品木介紹,從2010年至今,濟南已累計交流教師11972人,占在職教師的28.5%,大大拉動了“弱校”的教育水平。

四是適當推動教育集團化。一些業內專家認為,應采取成立教育集團、教育聯盟、“名校+新校”等多種形式,快速提升普通學校的管理水平。上海市教科院傅祿建研究員建議通過委托管理等方式,以提升一批普通學校的質量,創造一批老百姓家門口的“新優質學校”。

五是加強“九年一貫製”學校建設,推動“名校”帶動“弱校”。今年以來,北京市東城區、海澱區已經陸續搭配推出十餘所“九年一貫製”學校,並且大多是名校搭配普通學校的模式。一家房產中介公司的負責人說,“強帶弱”的模式實施之後,短期內可能會促使一些之前是普通學校的周邊的房價有上漲衝動,但總體來看,對一些傳統熱點學區房價格會有平抑作用。(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袁軍寶 仇逸 孔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