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了解到,中小學“劃片就近入學”及“九年一貫製”等措施對治理“擇校熱”作用明顯,但這些措施仍難以解決甚至會催生“擇學區熱”問題,其背後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困境仍待重視解決。
“劃片入學”引發的“擇學區熱”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部分學區房價畸高。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是公認教育質量較好的學校,其周邊的學區房不少都是老舊平房,其市場行情是,不足10平方米的單間,要價稅後實收300萬元,不還價。中介表示:“不是一房難求,甚至是一平難求。”上海靜安區的一些學區房單價已經達到每平方米8萬元甚至更高。在濟南勝利大街小學周邊,一套31平方米小戶型住宅,近期的成交價格達到每平方米2.4萬元,高出濟南城區住宅平均價格約一倍。
二是同一地區因學區不同產生了“舊樓比新樓貴”的怪象,凸顯出同一行政區內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現象。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培新小學是區內知名重點小學,周邊近30年的六層老樓價格已經被炒到每平方米6.5萬元以上。但毗鄰的一個小區,盡管外觀時尚、配套現代化,但由於配套小學一般,每平方米價格就低了約2萬元。
三是不同行政區優質教育資源不均,部分地區“重點學校”紮堆,出現學區房抱團漲價現象。例如,北京東城區、西城區教育質量相對較高,成為家長們選擇學區的重點地區;在北京中關村等傳統學區,由於重點小學和中學眾多,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學區房價格高地。居住在北京昌平區的任先生說:“昌平區和西城區學校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為讓孩子上個好學校,隻能拚命賺錢盡可能買東城區或西城區的學區房。”四是一些學區房的漲價速度較快。以北京中關村二小為例,“去年每平方米才8萬多元,現在學區房已經往10萬元以上飆,最便宜的總價也要300萬~400萬元。”一家地產中介公司的經紀人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等專家認為,一些房子因“傍上”名校而出現價格飛漲現象的背後,是明顯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在作怪。
上海某知名媒體近期聯合“市民信箱”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52.17%的市民為了孩子上“好學校”會買學區房。在考慮的重要因素中,學校名氣以76.09%高居第一位。
一些受訪專家認為,劃片入學使“遞條子”、“送票子”轉化為“拚房子”,是把追逐優質教育資源的方式轉變並提前了,“就像堵車,隻是堵車的路口提前了”,並沒有真正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