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馬年清明已過,但細觀踏青追思的人群,除專業組織的外,遊人專訪抗戰紀念地的並不多,這既源自人們對清明節的認識局限,更源於我們對抗戰紀念遺址、遺跡的介紹不夠。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5周年,是中日甲午海戰12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遙想當年為國家存亡慷慨赴死的各路先驅,我們不能淡忘許多往事。研究、搶救、保護、傳承有價值的抗戰建築遺址、遺跡,是尊重曆史且延續文脈的需要,更是遺址所在地表現其獨特文化魅力、吸引更多訪客,做深抗戰紅色文化旅遊的重要途徑。今年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活動主題是“紀念性遺產”,旨在號召在世界範圍內關注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紀念性建築,以及古跡的場所與空間。
歲月悠悠,滄桑巨變。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人類進步的迫切需要,作為時代的主題,國際社會謀和平、求發展、促合作的訴求與日俱增。或許在不少人心中,對於二戰歲月已經淡忘,但從全球化視野去環顧二戰,尤其是遍布世界的二戰建築遺產及紀念物,它們實已構成一部部沉重的教科書和豐碑。
在二戰期間,數百萬猶太人在歐洲被殺戮。大屠殺帶來的陰影深深銘記在猶太人的記憶中,大屠殺已經被以色列官方納入大學曆史考試中必考之題。以色列確立了大屠殺紀念日,並建立了大屠殺紀念博物館,訪問這座博物館更成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同樣為紀念二戰,蘇聯時期,斯大林格勒人民在伏爾加河邊保存了一座飽受戰爭創傷的建築,修建了衛國戰爭紀念陵園。
在歲月長河永不歇止的衝刷下,人類曆史上發生過的許多事件雖會漸漸褪色,但有些事實也隨著時光顯露出真實及本來麵目。今日的二戰史研究應打破歐洲中心論,要充分肯定中國戰場在二戰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戰場是東方的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貢獻;中國二戰史研究已在對法西斯主義、綏靖政策、中國遠征軍、擄日勞工、滇緬公路補給線、陳納德“飛虎隊”、二戰期間中美及中英關係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表麵看,建築與戰爭似乎並不相關。但縱觀中外,戰爭總是以建築物被毀為代價。所以,莫斯科紅場衛國戰爭無名烈士墓等都以建築為載體,使之成為不朽的遺產。對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舊建築如何協調、如何在特定主題下營造紀念性空間,何鏡堂院士指出:“1937年南京大屠殺慘案在國際上有深刻影響,對國人更有慘痛教訓。針對這沉重主題的紀念館擴建工程,我們首先需把握尋求和平的主題。因此,建築設計的關鍵是創造一個震撼心靈的場所,使人的思想得到升華,最終走向美好的未來。”由此,筆者聯想到,關於侵華日軍第731部隊遺址的相關話題,即“731”遺址該不該申遺。迄今,“731”遺址已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被國務院在2006年批準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世界範圍看,二戰遺址申遺已有多個先例。波蘭、日本先後於1976年和1996年將國內的二戰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是波蘭的“奧斯維辛迫害猶太人集中營”,二是“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地——廣島和平公園”。毫無疑問,位於哈爾濱的“731”遺址完全符合申遺標準。我們對作為警示性文化遺產的抗戰史跡的研究與發掘,須予特別的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二戰紀念建築已在一些城市得到重視。江蘇鹽城新四軍紀念館係全國唯一的專業性新四軍紀念館,凡到此造訪的人都會被鑲嵌在展廳正門上方的藍白相間的“N4A”臂章圖案所感染。據鹽城市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在鹽城境內,現有180餘處新四軍抗戰建築遺址。在鹽城的阜寧縣革命老區,有一座設計莊嚴,始建於1959年9月的烈士陵園,設有鐵軍紀念館、鐵軍紀念廣場,更有將800多名散葬烈士墓集體安葬的新陵園。在阜寧籍1854名烈士中,為抗戰而獻身的英烈有392名。湖南常德、懷化、衡陽三地的抗戰建築遺址的紀念建築亦極其令人感動。
縱覽中國抗戰紀念建築展現給我們的方方麵麵,至少會有三點突出感受:其一,抗戰紀念建築是文化中國的記憶載體,它在用建築、遺址、遺跡見證慘烈的抗戰史實,彰顯了當代中國追求和平、複興的理想與使命;其二,考察抗戰紀念建築,完全契合聯合國“國際古跡遺址日”的主題,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中國建築遺產的廣博內涵;其三,對我國抗戰建築遺產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建議有關方麵要為中小學生乃至公民推出《抗戰紀念建築》教育讀本,在普及抗戰英烈事跡及戰役時,也讓人們懂得遺址知識,以宣傳特定含義下的抗戰建築文化。(文/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