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模式下輔導員對班級管理的三重境界(2 / 2)

三、“人”——管理之終,成熟之境

在這個階段,單純地由老師和學生製定各種規章製度已不能滿足班級管理的需求。因此,隻有把班級的規章製度內化為學生的心理追求,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實現麵向全體學生,真正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在實處。在這個階段,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應該是真正平等的,教師和學生都是同樣的“人”。也就是說,班級管理的最高階段應該是“以德治班”。

教育活動從本質上看是一種人際交往,是一種信息互動。這種互動如果能促進師生之間的理解並且這種理解如果越充分,就越容易使師生之間產生共同的追求目標,那麼師生共同商定班級道德行為規範的平台就越寬闊,執行起來阻力就越小。師生之間良好的溝通和互信互愛關係的建立是實行以德治班的基礎,也是德治的一個發展目標。輔導員、任課老師、班幹部應成為整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推動者和製度的模範遵守者。隻有這樣,班級的製度建設才能起到內促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外推學生自覺行為的進步的良好效果。

在具體的操作上,輔導員應該采用“柔性管理”的模式。

1.要有人本性。在現代管理理論中,人本思想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這個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人是管理活動的主體,是管理的核心和動力。在這種理論模式的指導下,班級管理工作必須打破以往的“以輔導員為中心”的模式,建立與學生獨立意識、自主意識和民主意識相符合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把學生作為班級管理中的主體,有利於學生獨立自主和民主意識的培養。

2.要有情感性。輔導員與學生溝通交往時,要把交往方式控製在成人狀態,把學生看做是平等的交往者。因此,要注意感情投資,以情感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班級當成自己的家。在這樣的班級中,又怎會出現不服從輔導員管理的學生?

3.要有權變性。柔性管理就要求我們要審時度勢,因人、因事而異,切忌千篇一律。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人人不同,這就要求輔導員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溝通辦法和管理方法,對不斷變化的班級和學生進行相應的調整。

4.要有創新性。柔性管理要求輔導員出奇招,以巧攻心。輔導員要關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等細枝末節,注意挖掘看似和學生道德品質培養無關的事情教育學生。例如學生的生日,參加各種比賽獲獎等進行“小題大做”,以取得“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給學生的心理、思想和行為產生良好的影響。

綜上所述,班級管理的著力點不是刻意構建什麼師生關係和班級表象,而是在於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這種發展應體現在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的提高,體現在學生形成對人對事的正確態度和價值取向。無論麵對什麼樣的學生,隻要抓住這一點,班級管理就能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因此,班級管理的“天”、“地”、“人”三階段就成了班級穩定與發展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2]新世紀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筆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3-6.

[3]樊陳琳.契約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M].班主任之友,2003.2:19-20.

[4]張源淳孫幫華.柔性管理的特點和運用[J].寧夏科技,2003.5:46.

[5]班級管理的三種境界:人治法治德治[M].教學與管理,2003.10.20:21.

[6]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9.

[7]葛鵬.論維護未成年學生的合法權益[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