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板街之得名,在清世祖順治年間,有各種各樣的案板於斯盛售。木有香,案板街應該久飄木的味道。不知道何時案板無售,而且斷然而絕。2012年10月24日我走此街,甚至20世紀80年代之後我多次過此街,從未發現一塊案板。
此街大約長235米,寬8米,南發東大街,北抵西一路,明顯從南向北傾斜。因為比較短,舉目而望,一看可以看透,二看可以看清。在案板街南口,左瞻東門,右視鍾樓,都很方便,不過男女相擁如流,盡是臉和背,也沒有什麼能悅目的。移趾穿東大街就是騾馬市,然而騾馬市不像案板街,有著濃重的煙火氣息。出案板街北口,西行可以往北大街去,東行可以往南新街去。案板街隻有兩三棵樹,不過進入東大街或西一路,皆國槐成列,漂亮得很。
案板街之東之西多有龐然建築。過去的唐城百貨大廈,現在的國美電器唐城店,西安市新城區中醫醫院,博通吉慶酒店,南方酒店,悉在街東。在博通吉慶酒店和南方酒店之間,還有一條窄細狹小的吉慶巷,東西向,引申社區。德發長酒店,交通銀行,易俗大劇院,鹹在街西。給案板街增以文化特色的當然是易俗大劇院,製水磨石為磴,15階,分兩平台,可以登臨前庭。有方柱10根,頓使其大顯宏闊之勢。金碧輝煌,簷牙高啄,尤出雅韻。
案板街隸西安市新城區。
北大街
我的職業生涯由北大街發蹤。這一帶像水一樣淹過我,鹽一樣浸過我,火一樣燒過我,凡經北大街,無不百味湧胸。
1984年7月,大學畢業,我接受派遣去陝西人民出版社當編輯,地址在北大街131號,今之北大街145號。我於斯進出三四個單位,輪換五六個辦公室,都是當編輯。
那時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共汽車和自行車,尤其是上下班之際,此街的自行車一潮向北,一潮向南,其勢浩浩蕩蕩,壯觀之極。轎車零零星星,出租車根本沒有。即使白天,北大街也比較空曠和安靜。到晚上十點以後,門麵基本上都關閉了,偶爾在蓮湖路口或西華街口有賣餛飩或賣臘肉的,都以車燈為亮。見夜深人稀,他們也就收攤了。趁西安城都睡了,拖拉機便過此街,柴油發力會弄出爆破一般的音響。這裏也跑馬車,淩晨的馬蹄聲噔噔噔的會把我帶往少陵原,因為馬車多走鄉野。
在通濟坊一帶,有1936年的建築群,其屬於馮欽哉所創立的西安通濟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樓高四層,足以淩空。為混凝土兼容磚木結構,人呼通濟大樓。1949年社會巨變,便漸漸演化為西安市百貨公司批發部,在北大街東側,我嚐登臨之。這些建築群周邊全然鋪磚,那些導向通濟坊的三條小巷皆是橫向,慢坡,也盡鋪磚,遂有傷感的情調。三條小巷為通濟南坊,通濟中坊,通濟北坊。坊與坊之間有漂亮的庭院,為富貴之士所居。1967年,通濟南坊改為滅資南坊,通濟中坊改為滅資中坊,通濟北坊改為滅資北坊。20世紀90年代,一聲令下,通濟大樓便盡騰地方。
那時候審稿子審累了,便會站在出版社的陽台上放目環顧。南望,鍾樓突兀。北望,安遠門巍峨。向西看,青年路一帶悉為平房。斂目俯視,臨北大街西側的平房都作了鋪子,主要經營款式陳舊的衣飾,也夾雜有一家水果,兩家飲食,規模畢小。黃葉落瓦,難免蕭氣,雖然老板臉腮白淨且厚,不過並無得意之色。
2002年7月,我調動了單位,也離開了北大街。此刻,公共汽車增加了,轎車更多,出租車先以紅色現身,後以綠色登場,發展極為迅速,然而一直也未滿足需要,總是乘之有難。我在北大街丟過三輛自行車,由於越來越受汽車排擠,自行車的隊伍減而少之,我也不騎了。
從鍾樓至安遠門,北大街之長一直是1940米,但寬卻有變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其寬38米。它在1998年得以拓展,不過鍾樓至西華街一段寬是80米,西華街至安遠門一段寬是50米。
北大街的路麵曾經鋪以石條,當然它是有間斷的。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路麵鋪以石子。1953年,路麵澆鑄以混凝土。到1998年拓展之際,全線製以瀝青,現在仍是。瀝青在一口鐵鍋裏,點火溶而為液,用盛器傾瀉路麵,稍涼,便有碾路機過來作業。氣味刺鼻,築路工都戴口罩。我好奇,忍而觀之。
即使再三拓寬,這裏還是擁擠,也非常喧鬧。20世紀90年代,在北大街與蓮湖路和西五路的交叉地界,已經築了天橋,鍾樓地界也有了地下通道,都是緩堵的措施。北大街的建築也拔地聳天,彼此競華。
我進入北大街那年,這裏最高的是陝西人民出版社的8層樓。我退出北大街那年,這裏最高的是陝西出版發行大廈的15層樓,仰觀會生眩暈之感。昔日站在出版社的陽台上,可以透覽的青年路一帶的平房及臨北大街西側的平房做的鋪子,幾乎都推倒了,有的營造了新的建築,有的立以圍欄,久久不動。夏天,北大街陽光滿貫,顯得很熱。
北大街古既有之。在唐,它為安上門街,北連宮城,南過皇城,直達安上門,是皇城東南的主要之街,並引申外廓城。以忌安祿山之名,安上門在唐肅宗年間一度呼光天門,不久又恢複為安上門,其大約在明西安城永寧門即南門處。韓建摒外郭城與宮城以築新城,北大街仍留長安,還是安上門街。不過由於棄宮城,安上門街北連宮城的一段便迅速喪失功能,遂民宅相擁,塵俗而起。明作西安城,外放其北城牆,北大街也隨之外延了大約800米,並營造安遠門為北門。安遠門與永寧門相望二百年以後,當局移鍾樓於今之地址,北大街與南大街才有了明確的分壤。
明秦王府是沿北大街中軸與東大街南緣修建的,其西側的蕭牆臨北大街,設西華門,在今之西華門大街東端。清滿城是依明秦王府之基礎所修建的,當然,它還開了一個新西門,大約在今之後宰門。經辛亥革命,誕生了中華民國,遂拆除了滿城的西牆和南牆,西安城格局一廣,遊之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