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安三街(1 / 3)

長安三街

美麗中國 美麗陝西

作者:朱鴻

正學街

正學街南起馬坊門,北抵西大街,長180米不足,寬5米不足,小小的,真是短且窄。

但它的位置卻極為優越。站在正學街南端,左顧可見竹笆市,右盼可望南院門,走到其北端環視,西大街,鼓樓,鍾樓,便盡收目中。國槐兩行,青磚鋪地,以禁行汽車,遂有數雞遊食,處於鬧市,竟享受了鄉野的幽靜。

這裏的商業頗為興旺,主要經營錦旗,標牌,燈箱,名片,篆刻,印刷,還有劇裝之類,悄然交易,總是顯得安寧。

鋪子幾乎都在西半邊。進入正學街,便看到各家門前掛著作為樣品的錦旗。有意思的是,他們多懸錦旗在樹上,遂成絢麗氣象。西半邊的房子皆為二層,砌磚為牆,斜坡作頂,瓦有藍有紅。房子與房子之間沒有空隙,夥牆高簷三尺餘,便是彼此的分界,也是一種裝飾。鋪子在一層,攀梯上二層可以坐臥居之。兩堵夥牆之間為一戶,一戶往往要隔成三個鋪子。劉慶76歲,他家的房子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其父親花3000大洋買下的。父親從山西過來,當年開診所鑲牙賺了錢。他家的鋪子現在也出讓了,自己不經營。經營鋪子的多是河南人,有一個幹瘦的男子在門前溜達著攬活,我問:“情況怎麼樣?”他說:“差不多吧!一家吃了,喝了,租金交了,還能落幾個!”

正學街一帶絕非等閑之地。唐,這裏是皇城,大約尚書省禮部在此。至宋,理學大師,陝西眉縣橫渠鎮張載,立正學社於斯,宣揚真理,呂大鈞曾經受教,並得其傳。至元,許衡任京兆提學之職,也是理學家,嚐在此講學。到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有士為紀念許衡的學術活動,在此築魯齋書院。許衡,字仲平,號魯齋。魯齋書院頗為宏闊,設祠祭許衡,當然也祭張載,還祭一些鄉賢。朝廷賜其書籍,撥給學田。以這一帶多有知識分子往來,書籍的梓版刻印便很發達,並騰聲三秦。至明,魯齋書院荒廢既久,故址半為民居,秦簡王朱誠泳指示遷民別居,在此立正學書院,並在旁邊營造小學,讓軍校子弟讀書。具體主持的,是明大臣楊一清,其為山西按察僉事,以副使督學陝西,時在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正學書院在明西安府長安縣治東南,今之陝西地方誌館與中國共產黨西安市委員會大約都是它的轄區。曾經砌有圍牆,裝門兩重,橫渠祠在前,會饌之所在後,左右為學生誦覽之精舍。有明一代,陝西的進士多於斯而出。至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總督部院署拓展,用正學書院故址,正學書院便傾向式微,不過它仍在。清聖祖康熙六年(1667),賈漢複為陝西巡撫,他在任上還對正學書院作了一次修繕。到清德宗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學書院以北起亮寶樓,成為文物古玩陳列之處。中華民國四年(1915),陝西省圖書館從梁府街,今之青年路,移入南院門街的勸工陳列所,也就是亮寶樓的南院。2001年陝西省圖書館從西大街遷長安路,2009年這裏改為陝西省地方誌館。

魯齋書院在清德宗光緒十一年(1885),得到恢複,此為鹹寧縣令樊增祥之功。他在今之東關長樂坊一帶建了魯齋書院,可惜遺址已經無存。

正學街在清末是一條小小的道路,因為滿是毛筆鋪子,世稱毛筆巷。到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鑿空毛筆巷的南端,改其為正學街。隨著社會的發展,這裏漸興印刷店,一度甚盛,當然也有百貨競售。

1949年以後,公私合營,政府動員印刷店悉進東大街的解放市場,以方便管理。正學街的生意驟然絕跡,兩邊的鋪子都成了宿舍,有人還把灶台盤在自己門前,實際上門前就是街。1966年,改正學街為反帝一巷,到1972年又恢複正學街。

1978年以後,社會巨變,正學街有人把一層的房子改為門麵,再做印刷店。其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慢慢成了氣候。20世紀90年代,有人發現錦旗需求大,遂經營錦旗,又製作標牌,終於使正學街發展為此類商業的集散之地。早就發了財的人,要做更大的生意,便出讓鋪子,收其租金。

東半邊改造了,其高樓龐然遮天,形成威勢,不知道西半邊這些樸素的藍瓦紅瓦常常落著樹葉的房子,能否保留下來?

正學街隸西安市碑林區。

案板街

案板街毫無城市的派,也幾乎沒有故都的嚴正,充盈它的完全是一種平凡得仿佛小鎮所具的生活氣息。

街兩邊的門麵經營百貨,廣告雜出,五光十色。有人坐在小凳上頻頻轉著眼睛,隨時準備給手機貼膜。街南口一帶,有報亭,烤肉攤上總是圍著幾個大啖膾炙的壯漢,好吃油炸豆腐的多是服飾時尚的姑娘。街北口一帶經常會並停幾輛摩托車,司機歪著身子彼此聊天。有人想趕路,價碼論定便跨腿而坐,一按油門,摩托車遂若箭離其弦,飛向目標。偶爾起盜,隻聽一聲:“抓小偷!”四下齊應:“抓小偷!”便有眾勇把小偷擠在牆角揍一頓,繳了贓物,以還失主。

21世紀以來,此街發生的兩個命案,影響甚廣。2004年8月12日下午4點15分,街北口突然出現四五個青年持刀衝向一輛麵包車,其窗玻璃驟碎。車裏三四個青年爭先而下,魚貫而逃。持刀的四五個急追,衝上去砍死一個,砍傷兩三個。俄頃緊張,不過半小時以後這裏一切如故。2012年6月21日下午6點剛過,在街南口一個姑娘與一個收破爛的小夥子相向而行,以身體觸碰發生口角,小夥子便從架子車上抽出菜刀,連連向姑娘脖子猛砍。姑娘旋死,小夥子收起菜刀再放回其架子車上,繞鍾樓向北,至西華街一帶見花園有水,便從容洗其菜刀。警察逮捕他問:“為什麼殺人?”他說:“我不想活了。”盡管如此,案板街自有熱鬧和繁華。

案板街在唐皇城之內,當頗為壯麗。不過唐昭宗天佑元年(904),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建長安,築為新城,百姓遂漸漸彙集,從而民宅連片。雖然案板街在明西安城裏,並靠近鍾樓,但它卻處明秦王府之外,偏向其西南。清建滿城,圈案板街於其中。至中華民國,一旦拆除滿城,這一帶便擴民宅,興市場,終日熙攘。它經曆了1949年以後的所有變遷,1966年改其為工農街,大約不妥,遂在1972年恢複為案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