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先生:在行動中認識自己
傳播誌
那些營銷精英教我的事[10]
1
在S先生的辦公室,我看到高懸的一幅書法,內容是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的一句名言:“行動吧,在行動的過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動的結果,此外什麼都不是。”
這句話,被S先生當作座右銘。
的確,從40歲時執意南下深圳,到接近花甲之齡,事業遭遇重創,再到當下創立自己的首飾品牌,並被業內譽為網商教父,S先生一直在折騰,在行動,從來沒有退縮過。
2
時光倒回到1988年,S先生以搞活一個鄉鎮企業的代價,換到了從江西遷回上海的戶口。但絕望於體製的僵硬,40歲的他賣掉一部心愛的助動車、一支獵槍,決心去深圳尋找運氣。
雖然沒有從事過醫藥行業,但S先生最終應聘到了一個製藥公司業務員的職位。不過,當他為公司掙來一單70萬元左右的業務後,老板卻以加200元工資的方式賴掉了S先生本該享有的豐厚提成,於是一氣之下,他提包走人。
在大排檔吃飯時,S先生聽到旁邊的兩個人在討論手表玻璃片的加工問題,曾是8級鉗工的S先生就湊上去說:“我懂。”亮明過去的技術身份,對方同意試著合作。一月後,S先生做出了幾十片樣品。對方一看,馬上下了十萬港幣的訂單。作為深圳第一家手表玻璃製造商, S先生的春天來了,隨後在國內手表製造行業聲名日噪。
可是,好景不常在。隨著香港、台灣企業陸續內遷,市場環境驟然惡化,競爭越來越激烈,S先生的工廠開始入不敷出。到2006年,他已負債170萬人民幣。
那年,他已經58歲。一直從事傳統行業的他,連26個英文字母都不認識,屬於雙盲(英語盲+電腦盲),孤注一擲決定嚐試電子商務,開始網商之路。
3
在廣東韶關有種特產叫三華李。S先生告訴我,韶關的深山裏至少40年以上的老樹經過嫁接以後結的李子特別好吃。他打比方說,傳統企業就是老樹,屬於現代營銷模式的電子商務就是嫩枝,隻有把嫩枝巧妙嫁接到老樹上,傳統企業的活力與希望才能重新煥發。
S先生通過在淘寶、卓越等網上商城從事電子商務,以銷售鎢金首飾為主營業務,開創出一個全新的鎢金飾品市場。他記得, 做電子商務的第一年,艱難得想上吊,“但一定要熬過去。”
盡管S先生依然不會說英語,不會用鍵盤,但對各種營銷理論耳熟能詳。以前,他把B2B(BtoB)叫B貳B,如今他早已懂得做以CBBS(消費者—渠道商—製造商—服務)及DIY為核心的B2C了。他體會到,電子商務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水與電一樣重要。
4
有一種遙遠的距離,是從“知道”到“做到”。著名品牌創意專家、本刊專欄作者王鬱斌如是說。在S先生的身上,體現出企業家最可貴的精神之一,就是不停地行動,並努力“做到”。他感歎道,“曆史的浪潮總想把我打下去,埋葬到海底去,但是我總是在浪尖上抓到一根稻草又浮了起來。”
商場如戰場,曾經耀眼的贏家,也許就是下一個輸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或因體製,或因資本,或因時勢,轟然倒下的商業明星不勝枚舉,成為無數後人扼腕歎息的商業祭物。但總有一些商業梟雄,不甘於退場的當下人生,再度爬起,重新走向人生巔峰。他們收獲的,不隻是榮譽和名利,對規則的敬畏,更多的是人生自在。比如S先生。
回顧S先生的諸多行動,與那些創業目標明確的企業家相比,稍顯莽撞,但亦更富傳奇。現在的他每天堅持跑步,潛心學習營銷之道,已經累計讀了幾百本營銷專著。
“懂得用人,永遠比你懂得技術更重要,”每天隻消工作六小時的S先生說,“我現在的任務是看清全局,領導大家,選擇優秀的狙擊手去戰鬥。”
已是花甲老人的S先生,並未放慢腳步。在微博上, 他激揚文字,人氣居高不下。有時,S先生會在清晨竄到高速公路上飆車。
當我問他打算何時退休,他答道,沒想過這個問題。“我不停地給自己製造障礙,給自己製造困惑,然後努力尋求答案。”
風雨過後,甘苦自知。經曆了諸多的奮鬥和坎坷,S先生展現與體驗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他強調:“一切都在行動之中。”在我眼前,這位商界悍將,雙鬢斑白、目光如炬。